点此购买报价¥23.20目录: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陈锋
基本信息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7535421504
·条码:97875354215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功德无量位极人臣;多行不义自取灭亡;谈兵之祖功誉千秋;力推新法悲赴黄泉等内容。
媒体推荐
导言
导言:以古为镜与以人为镜
陈 锋
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亲临恸哭,并追思不已。其后,唐太宗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时的谏诤,对左右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晚年所说的这一段话,就是著名的“三镜说”。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明君、圣主,恐怕与他善于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有关。
现在离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世殊事异,历史学家和懂得一些历史知识的人还每每称赞唐太宗的英明。
唐太宗也是毛泽东十分欣赏的一代君主。毛泽东从唐太宗那里汲取了许多经验教训是无疑的。毛泽东读过冯梦龙编写的《智囊》,在读到李世民的“用兵之要”时,曾加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对唐太宗的用兵之道和军事才能十分称许。毛泽东也曾指责过唐太宗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犯的错误,认为不选文武全才的李恪,而选柔弱不堪的李治继承皇位,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至于毛泽东是否欣赏唐太宗的“三镜说”,由于未见到文字记载,不敢妄断。但是,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善于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则是唐太宗无法比拟的。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最为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左传》、《吕氏春秋》、《礼记》、《易经》、《论语》、《孟子》等历史典籍。就其读过的历史典籍和大量的批注所体现出来的识见来看,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当然,毛泽东不仅仅是读史书,他也读《智囊》、读《容斋随笔》、读《搜神记》、读《登徒子好色赋》、读《西厢记》、读《水浒传》等等。可以说,毛泽东的读书范围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各个领域,且均具敏锐的洞察力。以毛泽东的读书识见和洞察力,以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他不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所佩服,也可以与同时代的学界泰斗对话。他对一些人物、事件的评价,也影响了一代人、两代人,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毛泽东是伟人,是政治家,也是读书人。作为伟人的毛泽东,他在书海中畅游,汲取前人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识见和思想,凸现出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他有繁
忙的党务、政务,读书不可能没有选择,不可能没有倾向。作为读书人的毛泽东,他又确有读书人的本色和癖好,表现出与一般政治家的不同。这一点,陈晋已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过:“他(毛泽东)一生中读的大量书籍同他的政治实践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他并不是有意要从中寻求什么联系。诸如他花偌大的精力去考证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和贺知章在长安做官时有没有家眷,批注清代纳兰性德的词,比较孙髯翁写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和阮元修改的优劣,以及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背诵《楚辞》、《昭明文选》中的一些华彩篇章等等。这些纯个人化的爱好,我们可视为他在书本里进行着独特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一种只有读书人才乐于寻求和可能获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悦愉、审美满足。其中的快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难为外人道也。况且,没有读过的书,对人们来说,就是一个不可限量的未知空间,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未知的东西,对他有一种极强的诱惑,他试图要以有涯之生去尽量填充那未知的空间。这是一种智慧的挑战。正因为毛泽东有如此的兴趣,即使他不是一个政治领袖,相信也会是个在学术界颇有识见声誉的学人。”这或许正是毛泽东的不平凡之处,“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
目录
导言:以古为镜与以人为镜 陈锋
功德无量 位极人臣——西周摄政大臣周公旦
多行不仪 自取灭亡——鲁公子庆父神
谈兵之祖 功誉千秋——吴国军事家孙武
力推新法 悲赴黄泉——秦国大良造商鞅
常胜将军 威震六国——秦国大将白起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孙子兵法》的问世,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器装备、战争规模、战争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孙武对一些战略战术最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却仍然具有生命力。因而《孙子兵法》对军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军事家、统兵将帅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寻求启迪,用以构筑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指导自己的战争实践。
毛泽东是一位优秀的天才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仅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批判地吸取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外优秀军事思想,是集古今中外优秀军事思想的大成。他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和战争谋略方面的兵书以及中国军事古籍中的大量珍贵的资料,通过改造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了新的含义。
毛泽东对孙武的《孙子兵法》尤为重视。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曾两次引用过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战争的规律,它的科学价值超出了军事科学的范围,具有深邃的哲理,是《孙子兵法》精华所在。而且,毛泽东对这一著名命题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含义。他认为战争作为特殊的社会运动形式,具有内在规律性,人们是可以认识的,由此可知战争的胜负。战争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要如实反映敌我情况,必须去掉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的片面性。战争的双方情况是发展变化的,要着眼于各自矛盾的特点,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命题就成为“科学的真理”了。军事指挥员怎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孙武的这句话作了充分阐述。
毛泽东吸取了孙武“避实击虚”的思想,指出主攻方向要选在敌人阵地上的薄弱环节,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毛泽东继承发展了孙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思想,巧妙地声东击西,人为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大意和过失。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孙武“以众击寡”的思想,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制定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总之,毛泽东批判继承《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原则,汲取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精髓,从而把“灵活用兵”视为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从而使人民军队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从胜利走向胜利。
《孙子兵法》名扬海外。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及其他西方国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