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间化的轨迹原点实质上是从网吧开始的,不管其原初被称为网络咖啡屋还是电脑游戏厅,十年弹指一挥,国内网民经历了启蒙与草创,已经达到了1.3亿,但网吧却并未完成其历史使命,一方面作为网络经济三大支撑之一的网络游戏需要网吧作为渠道、终端,聚集玩家,互通资金、信息流;另一方面文化部力推连锁网吧,不但要将网吧做大,而且要做强,做成一个新兴网络文化产业。
2002年,是网吧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从此网吧告别了政策宽松、管理松懈、经营盲目的感性期,因为“蓝极速网吧大火”烧掉了网吧业的大半前(钱)途与荣誉,网吧成了媒体、家长、学校、社会诅咒和推卸责任的靶子,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都欲除之而后快。也就在这一年,伴随整顿,全国不少地方的网吧管理机关暂停了牌照审批,将市场新主体进入之门紧紧的关闭。
符号性的牌照,从此成了无价之宝,成了倒卖者的“盘中餐”。连手机行业都在奥克斯的“逼宫”下,改牌照审批为核准,但网吧管理却似乎在倒退。因为整顿持续了整整三年多,至今仍未有明文政策对全国网吧新牌照开禁。
冷冻冰封,使网吧不但不能持续其网络启蒙、普及、缩减数字鸿沟的重任,反而对行业本身造成了巨大危害:网吧新鲜血液无法合法的融入竞争市场,结果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铤而走险、提心吊胆的干起活生生的黑网吧营生勾当,逼良为娼型黑网吧还少吗?可以说在网吧专项整顿期间出现的黑网吧大多都属于此种类型;要么通过网吧黑市在支付大量的非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购买网吧市场中几将被淘汰的旧牌照,这不但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压抑了业主良性经营的积极性,据媒体报道不久前通过黑市交易的网吧牌照已经被炒到4万多元,而笔者也从深圳网吧市场了解到,一个光杆牌照竟曾被炒卖到了40万的天价。如今似乎这一切弊端对深圳的网吧市场将不再存在。
2005年11月29日,《深圳市文化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设立、变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开始施行,而根据该办法,“深圳市市区可参照常住人口1万人1家网吧进行布局规划。”照此推算,深圳市可容纳1060家网吧,即在原先314家的基础上,另新批746牌照,增建746家网吧。
为了减少和防止因网吧数扩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圳市网吧管理机关从以下几个方面动了一翻脑子:
一、坚持“三公”+“透明”原则,增设了审批监督举报力量,从形式上保持程序正义;
二、对新开网吧的PC数量(最少100台)、经营面积(最少300平方米)、组织形式(必须为有限责任公司,个体户申办网吧不予受理)、注册资本(至少100万人民币)都做最低限度规定,提高了经营门槛,从层次上提升了行业素质和形象;
三、考虑了隐性“数字鸿沟”的存在,允许在除住宅外的任何场所内设立网吧,有效便捷了农民工的上网需求。
深圳网吧是全国九城市试点之一,牌照开禁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虽然从满足网民的上网需求上给予了回归,值得在全国推广,但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网吧于水火。
首先,试点终究不过是试点,就好比特区的诱惑政策不具有普遍性一样,不过是地方性知识谱系,再加之网吧管理“圣经”?《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虽修改之风呼吁已久,但事实是至今仍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每个网吧经营者的头顶上,国内绝大多数业主仍然继续在“水深火热”中求生存;
其次,网吧经营模式遭遇困境,靠收上网机时费而发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1?2元/小时,甚至1元以下/小时占据了市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网吧经营状况惨淡,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4.81%。除此之外,政府力促的连锁模式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多元经营、增值服务都仅仅处于理论构想阶段,更惶论连锁单体呢?
最后,网吧行业整体社会地位依旧没有丝毫改善,依旧没有行业尊严。政策照旧对网吧业一再打压,媒体、舆论、家长没有一刻停止对网吧业的偏见攻击与诽谤,产业链的上中游环节对网吧业也是贬比褒多。即使规模达到12万家、几百万就业人口、年千亿GDP贡献量仍然难以诶认同为一个产业,充其量是个行业,或许这就是当今国内网吧业的悲哀。
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然当今国内的网吧行业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夹缝生存。情人节的夜晚,仰望苍穹,感问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换来网吧产业阳光灿烂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