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欧盟的一个举动让世人为之投去了惊诧的目光,因为其竟然动用政府令的手段强迫运营商们给手机漫游资费砍去了一半,这种举动相信在电信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毕竟这种完全政治主导市场的做法似乎还是前无古人!在这里就此事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此举真的能让消费者们获益吗?毕竟电信运营商也有自己的势力和应对之策。
与欧盟此举鲜明对比的是笔记本行业的自发的整体降价,当我们面对这种全行业的已经是完全自发性质的为了降价而降价、为了降价主动压缩产品各种成本时,尤其是各大厂商近似不计任何代价争夺市场与消费者的时候,最先坚持不住的会是谁?
成本之下的上游厂商
就笔记本电脑产品来说,除了核心部分的Intel和AMD,其实其他的部件制造供应商也都应该叫做行业的上游厂商,所不同的是,由于可选择性的差异,主导性的东西往往在用得最多却制造者最少的人的手里,例如Intel、几大模具设计者和代工厂厂商等等。
就这次全行业的产品价格战来说,诱发的原因已经是人所共知的,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个产业完全被动且“心甘情愿”的被一家上游业者所引领操控,还是不多见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所谓的本质性的东西,想来除了市场份额和利润再没有别的解释,而这也能从Intel对AMD的最新市场份额比例上能看出些“应该”的东西。
就笔记本产品的处理器的成本来说,有过不少人曝过所谓的成本价,但是由于缺乏相对权威的佐证,人们只能望着一个又一个价格及其说法感叹――外人永远是外人!但是时间之下,尤其是现在这种现实之下,从Intel的产品价格缩降比例来看,远没有达到像其所说的跌破成本的甩卖程度,毕竟成熟的制造技术和规模制造之下,单颗产品的均价并不高,这也是这个行业里面人所共知的秘密,所不同的是现在只是牺牲了更大的利润而已。
我们不难发现,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不管各个上游厂商怎么进行价格厮杀,有些全行业默契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给下游制造者、尤其是消费者们的,毕竟这是行业的一种潜规则,可能一破即死。而就现有产品的降价缩水大战来看,除了名义上让出了利润还消费者以实惠,但是在这种不亏本的前提下,拼的更是实力和时间。
中游厂商制造组装贴牌以外的
客观地说,这是这场游戏里最为尴尬的一个环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上游各种配件提供者所给的配件价格大致一定时,如何发现和控制出自己需要的利润才是重中之重,而在这方面,这些制造组装厂商所需要的似乎还有和各个关键部件提供者的关系和“配件淘金”的技巧,在这方面似乎我们的神舟做得更为出色,可以用作典型。
在这场价格战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拥有独立的生产线、或者拥有一种或者几种产品组件配件制造能力的笔记本电脑厂商更具有竞争实力,说白了就是更有产品价格下潜的资本,例如华硕和TCL等。因此,这些厂商不但能为自己提供出更加优惠的配件产品,同时也能给其他厂商提供配件产品,这种多方面的切入绝对是其不败的根本,当然经此一役,笔记本电脑行业可能又要上演一次并购风。
说过了有优势者,再看看在这场战役中最没有优势的一些厂商,那就那些是完全的贴牌厂商,这些厂商只能靠贴牌存在,从产品设计到配件提供选购都处在一种劣势,说白了就是做什么都要慢人几拍。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这些纯粹的贴牌者只能等人家卖的差不多了才能进来,等人家把一些系列的产品降价的差不多了,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价格下的成品,而此时市场同类型配置产品的价格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无奈吗?
现实来看,这次价格战应该给一些厂商一些启示了,那就是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一方面的或者几方面的实力,否则有可能进来就是亏,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产品同质化如此严重的今天,除了价格还有更多别的东西需要你去操控比拼。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在现在这种环境之下,后来者绝对是在像押宝,不过不管你是否能压对,风险都是一样的,因为即便压对了,也未必是赚。
下游销售商:我该卖谁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那些处在行业链条末端的各级销售商们现在都在问自己:我卖谁的产品利润能更多一点呢?
从配件提供商压缩成本,到产品制造商的缩减成本,那么到了销售环节还有多少利润可以可以挤可以得?这是摆在所有销售商眼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因为选择一个返利高的产品提供者比自己在销售环节的加价要轻松的的多,可是在现实之下,在全行业的产品如此的低价的前提下,那种厂商不好找,找不好就会找个喜欢搞“小动作”的,不但要让你卖本品,更有可能让你搭销其他的,都不容易?
与代理销售不同,现在很多笔记本电脑厂商开始使用直销的方式,例如DELL,但是就现实而言,DELL这种直销模式在如今的价格战之下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因为其价格并不比代理销售的产品便宜多少,再加上其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最起码在中国,消费者们还是更愿意选择传统销售模式下的产品,最起码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拿着商品去找商家。
其实,不管是直销还是代理,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现有环境之下,两种销售模式的使用者都在缩减着成本,以适应自己链条中最根本的价格战需要,说白了就是为了与核心产品的价格战相适应,其他方面也需要压缩开支,例如三包时间、降价前的各种附加因素等等,而这,也都是那些销售环节需要考量的,尤其是同行间的对比。
不客气地说,现在这些下游销售商选择卖谁的,都没有了昨日的那种风光。
从制造到销售的大幅度的成本缩减,已经很现实的影响到了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尤其是一些厂商的利润还不到5%的时候,绝对的是在伤害着这个产业的现在和明天,所以这场战役是越早结束越好,不然很可能会毁了这个行业。
伤敌三千、损己一万的实质相信不会没有人不懂,可是为什么还要继续这种两败俱伤呢?市场需要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绝对不是基于这种基础之上的,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问题,是有可能连自己都要搭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