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手机市场,色彩鲜艳、款式新颖、功能齐全的日本手机几乎一统天下,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的手机则难觅踪迹。然而,在日本本土风光无限的日本手机厂商却在中国市场难以取得成功,最近市场上不断传出日系手机将退出或部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
同样,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氛围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日本IT企业在中国市场也被欧美企业赶超。导致日企衰落在原因在哪里?
跟不上形势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我们手中的“全球通”只有在日本是不能通(话)的。因为日本在许多技术领域中的标准与国际上并不统一。在第二代通讯技术上欧洲实行的是GSM模式,美国是CDMA,而日本当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采取了不同于以上两种模式的第三种模式PDC模式,这种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不并不相融。而中国在以后的手机标准中所采用的是GSM模式和后来的CDMA模式,这客观造成了日本手机厂商集体落后于欧美厂商。
在计算机领域一样,在封闭的专有系统时代,富士通和NEC都是全球很牛的企业。但随着PC的出现,Windows这种标准化的产品的出现,标准化的通用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这种开放的潮流与环境下,一些日本企业因为固守自己的封闭技术,没有及时跟上潮流而落后,曾经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反而成为发展的制约。
“日本企业有很多自己的技术并没有成为一个共同的行业标准,有与世界脱轨的感觉。” NEC中国公司董事长国岛承认。
管理僵化 日本企业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形势也与日本企业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和管理思路有关。这束缚了一些非常优秀的经理人的手脚,没有求变的决心和勇气。
在日本的大企业中,担任总裁一层的公司高管的经理人一般是60多岁,个别公司的总裁超过70岁也不足为奇。职位晋升论资排辈制度成为日本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惯例。日本企业的严重老化,使得在其投资战略制定上瞻前顾后。因为保守而失去了创业初期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以手机销售为例。日系手机生产商内部僵化的管理体制不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这是造成日本手机企业在中国市场“水土难服”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日本,手机终端的销售基本由运营商控制,而手机生产商只需按照运营商的要求生产手机,无须过多关注渠道和销售。而中日移动通信市场截然不同,习惯了定制模式的日本手机生产商,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销售和推广方式。
对中国市场的偏见 索尼共同创办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在1979年访问中国后,曾认为任何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都应该要“简单、实用、便宜”。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太根深蒂固,索尼很晚才体会到中国市场的价值,直到2002年才开始真正重新定位中国市场。
实际上,很多不了解中国的日本人对中国市场的认识都有偏见和误差。在日本旅行时的导游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没有到过中国的日本人,一想到中国还总跟“落后”联系在一起,很多任总想当然地把中国的消费者看成是比发达国家消费者矮一头的“乡巴佬”。
“实际上中国高收入层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日本人的想像。”2003年底,当时任索尼大中华区董事长的正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他长期驻扎在中国,对中国市场已经有深刻的认识。但是要让日本企业的所有高层都正确认识中国市场状况并不容易,
从日本NEC总部派到中国的国岛也承认,在他来中国之初,他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是:中国劳动力很便宜,市场很大,会容易做出很大的事业。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很简单。“我发现在沿海在IT 行业来说有很多,他们员工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人工成本并不便宜。当时想象市场很广很大,应该很容易做,但是到这儿以后就发现市场是很大,但是竞争也是非常激烈,而且这是一个全球性竞争的市场,甚至比日本市场的竞争都要激烈。”由于当初的“想当然”,国岛说,他现在有很多很头痛的事情。他还要定期向总部汇报,使总部逐渐理解进入中国市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