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20目录:图书,国学,经部,礼类,
品牌:赵毅衡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27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53212083X
·条码:9787532120833
·版次:2001年1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职或频繁越界旅行以后,他们的批评文字在国内学术界又成为一种“边缘的声音”。边缘其实可以或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中心话语。艾德华·萨依德也希望知识分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来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作者简介
赵毅衡,男,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1),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自1988年至今: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席。主要中文著作有:《新批评》(1984),《符号学导论》(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1),《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7),《必要的孤独一形式文化学论集》(1998),《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1998),《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主要英文著作有The Uneasy Narrator: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1995),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2001);主要文学创作有:《居士林的阿辽沙》(中篇,1994),《沙漠与沙》(长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关》,《伦敦浪了起来》,《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
媒体推荐
前言
前言 批判之批判:追寻真正的文化批判
这本书所收的十多篇论文,大部分选自我90年代发表的论文。内容虽然各异,却围绕着两个主题:中国文化的分层结构与相互逆反,以及在这种动态结构中文化批判的作用。最后一部分尝试说明形式批评如何发展成文化批判。
(一)
文化批判不是进口品,文化批判理论——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哈贝玛斯、伯明翰学派等等——却是来自西方,至少至今中国尚无严整的文化批判理论,虽然文化批判已经被许多中国学者宣判为过时,已经并非中国之需。这是中国20世纪知识界的通病——他们对任何理论的耐心都太短,就像一个好时髦的女孩子那样“不甘落后”,追求新款式去了。
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不需要批判。文化的运行靠全民认同的价值,一旦真正认同,价值就僵死成形,文化就无法演化。因此,总需要有人提出价值演变的可能。但是,对现行价值的不满,本身并不就是文化批判。本文的目的,就是给文化批判提出一个理想标准。这个标准可能过高,任何文化批判实践者都不可能达到。尽管如此,这样一个标准还是有用的。
严格说,文化批判只是一个现代现象。在西方,是启蒙运动之后,即“资产阶级文化”成为体制性主流之后,知识界对现代文化的反思运动。但是,把文化批判看成从西方引入的思想方式,或是把文化批判等同于“西式”自由主义,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在中国,文化批判经常与启蒙二位一体,不能与西方的情况相比附。
体制是文化批判的他者,也是文化批判的前提。但并不是所有对体制的批评都是文化批判。文化批判自身看来有以下三个标准:
首先,文化批判的对象不是体制本身的运作,而是批评体制借以立足的文化规范:朱熹批评皇帝模范汉高祖、唐太宗“假仁借义行其私”。批评虽尖利,实为“循规范批评”;与司马光批孟子“君轻民贵”论是“以德抗爵”听来正好相反,实质上一样是顺应理论,以现行道德指斥前人,训诫今人,文化批判是对规范的超越,对规范的批评。
文化批判也不是指斥规范的弊病,而是对规范作形而上的思辨。也就是说,虽然批判不是象牙塔中的玄思,它是社会性的,却又是非实践的。“知行合一”的实践是批判者个人的事(例如陈独秀实践“离开书房就进牢房”的誓言),但此种实践已不是文化批判的一部分。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批判应当把自我作为反思的他者之一。文化规范的力量在其“自然化”,它独断,却好像并不强加于人。例如阿Q,“我们虽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可以说,没有清醒的自我批判,认为文化规范被及天下我独能免,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化批判,只是阿Q批判小尼姑。
达到这三标准,很难。因此我们说文化批判在中国从来没有形成气候,能达到这三者的批判者个人,也很难找。因此,文化批判在中国尚无完人可作先师。
……
目录
前言 批判之批判:追寻真正的文化批判
一 文化/文本分层,雅与俗
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逆反”机制
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
重读《红旗歌谣》:全民俗文化可能吗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