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惠能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264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806431330
·条码:9787806431337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32/0开 0开
·中文:中文
·丛书名:智慧果丛书
内容简介
通过对《坛经》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以《坛经》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文化典籍的斟酌特点和斟酌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坛经》所代表的惠能南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中。近现代涌现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潮,是《坛经》中注重现实人生、心性的最好说明。这一特点也正是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人生中能生发慧光、助照人生寻找自我无价大宝的契机所在。
媒体推荐
前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后,就展开了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中国化进程。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在中国佛教中,禅宗是一个影响最大又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隋唐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现在先介绍一下《坛经》作者惠能的情况。
惠能(636—713),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属河北省),父亲卢行蹈于唐武德(6工8—626)年间,被贬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东),遂定居于此。惠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稍长,每日靠卖柴为生。龙朔元年(661)偶闻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县(今属湖北省)东山寺聚徒讲学,于是前往受业。初在磨房舂米,后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得弘忍赞赏,被付与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磨所传的袈裟,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以即心即
佛、顿悟成佛立说,他创立的禅派最初被称为“南宗”,以区别于神秀创立的主张“渐修”的北宗,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后来北宗衰息,南宗昌行天下,惠能门下分灯为五家七宗,惠能成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公元713年8月,惠能示寂,世寿七十六。唐宪宗时被迫谥为“大鉴禅师”,宋太宗时加谥为“真宗禅师”,宋仁宗加谥为“普觉禅师”,宋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为之撰碑铭。惠能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法海、慧忠、玄觉等四十多人,惠能著录有《六祖坛经》一卷,《金刚经El诀》等。
《坛经》的集录者唐代僧人法海,系广东曲江人,惠能的大弟子之一。法海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大悟。后集录惠能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禅门宗经宝典《坛经》。
《坛经》即以惠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僧俗一千多人所作的佛法讲说为主要内容,添附惠能以后的言行编集而成。就《坛经》整体的篇章结构而言,《坛经》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惠能对僧俗徒众公开说法、传禅、授戒等,这是《坛经》的主体,包含了《坛经》的中心内容;第二部分是惠能生平简历及得法因缘;第三部分是惠能与弟子之间关于佛法的问答、临终付嘱及身后的情形。如果说第一、二部分为《坛经》的主体,那么第三部分可称为《坛经》的附录。这一部分是惠能大梵寺所说禅法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包含了惠能后学丰富发展南宗禅法的集体智慧。
《坛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出许多不同版本,各本文字、结构和内容互有差异。现以元明之后最为流行的宗宝本为据,略述其思想内容。
……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①。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
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③,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 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注释]
大会斋:在大法会中,兼吃斋饭,称为大会斋。 ②士庶:士族和庶族,这里指一般的信众。 ③梁武帝:南北朝时南朝梁国的开国之主,兰陵人,姓萧,名衍,字叔达。梁武帝博学能文,崇信佛教,曾三度舍身出家同泰寺。
[译文]
有一天,韦璩刺史为惠能大师设大会斋,吃罢斋饭,刺史请大师登上法座,然后和其他官僚及信众整肃仪容向惠能再拜顶礼,说:弟子听大师说法,感到实在微妙得不可思议,现在还有些疑问,希望你大发慈悲,特意为我们解说。
惠能大师说:有什么疑问就提吧,我给你们解说。
韦刺史说:大师所说,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
惠能大师说:是的。
韦公说:弟子听说,菩提达摩大师最初度化梁武帝时,武帝问达摩:我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有什么功德?达摩大师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弟子始终不明白这个典故中的道理,请你解说。
惠能大师说:你不要怀疑达摩大师的话,武帝确实没有什么功德。武帝心存邪见,不懂得真正的佛法。建寺度僧、布施设斋,这叫求福,不能把求福当做功德。功德存在于人的法身自性中,而不在求得福报的善事上。
惠能大师又说:能见自性就是功,懂得佛性人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