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政府部门发布的公益短信、预警预报短信开始出现在一些城市市民的手机上。1月3日,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发送短信告知市民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提醒车辆注意绕行;此前一周,郑州市政府则通过发布公益短信的方式来提醒市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我们的城市。
据悉,民政部也于近日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一些地区尝试通过短信做灾害预警,并将在全国推广和健全手机短信预警预报机制。
有助于推动手机媒体化进程
从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意义上看,政府部门利用短信这一手机功能传播和发布各种公益信息、做好灾害预警预报,不仅是直接拓宽了短信的应用范围,更将对手机媒体化进程产生长远的推动作用。
近两年,我们都习惯把短信称为第五媒体,将手机比作电视机、电脑之外的“第三屏”。然而,在公益短信和短信预警机制出现以前,我们所说的手机是媒体、短信为传播媒介,还都仅仅是以部分商业案例为依据,仅仅是围绕少数的商业化手机媒体个案做样本来求证和探寻手机具备的媒体化功用,以及手机媒体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仅仅把视角和样本停留在商业应用上,则势必使得对手机媒体化的探索不够充分和深入。说得偏激点,此前力促手机媒体化的主要力量仅为SP等商业公司。尽管也有越来越多的诸如手机报、手机杂志等新应用冒出,却也难脱压根就是为了广告收益和收费盈利目的的实现才进行运作的。
纵观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史,任何一种主流媒体的形成都缺少不了显著的公共公益特征和关注社会民生的作用,而至于广告等媒体盈利模式的风行则是在这些媒体逐渐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后的产物。
所以说,在公益短信、短信预警机制出现之前,说手机媒体化进程已经步入正轨多少还有些心虚。而如今,政府公益短信的出现、短信预警预报机制的尝试推行,则可谓手机媒体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因为,在撇去了收费、广告等商业化利益浮油之后,仍然会对手机用户产生实效和重要应用意义的公共短信尝试,恰恰验证了手机所具备的媒体与传播功能。
符合市民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从手机用户即市民的角度看,政府公益短信的出现、短信预警机制的尝试推行也进一步说明了手机已成为现阶段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不可或缺的社会媒体组成部分。
因为,如今市民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广播的受众正日渐缩小为老年群体、司乘人群以及其它少数听众;电视尽管仍是主流媒体,但对于大多数白日里忙于工作、下班后还要购物休闲操持家务到天黑,然后就累得恨不得赶紧睡觉休息的现代人来说,看电视恐怕多为周末等节假日里才偶得的享受;而报纸虽适合于各种场合和各种人群,但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往往会有同质化的日报三四份之多,市民自然不可能把这些报纸统统订阅,从而致使报纸受众过于分散。尤其是在所谓“厚报”时代到来后,一份报纸的内容量多达几叠、几十版,读者大多只能略扫一番、大致阅读,很容易漏读重要信息。所以说,报纸同样也不是如今政府部门快速、高效、及时发布和传播公共信息尤其是预警预报的最佳媒体。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部门选择手机终端和短信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明智的。因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作为现代人的主要通讯工具,基本上都是随身携带,并长时间保持开机状态。从短信息的特点看,一条短信的到来也必定会吸引用户进行查阅,阅读率高,信息的传播效果理想。即使从节约传播成本的角度看,手机短信通过群发等技术将实现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更低的传播成本,速度也更快、且便于对效果进行更准确的监测。
而且,在近几年我国已迎来了手机高速普及浪潮,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接近4亿,达到3.93亿。而手机终端上都具备的短信接收功能,又恰恰是除了接打电话外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会使用的功能。也有最新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即50.8%的市民对通过短信进行沟通非常依赖,他们认为短信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政府通过公益短信向市民发布信息以及对短信预警机制的尝试推行,确实是在市民信息获取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符合这种变化的一种适时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