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8.80目录: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郭彧
基本信息
·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312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53331123X
·条码:9787533311230
·版次:2003年10月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出版。全书内容丰富,讲解清楚,论述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广大哲学工作者和传统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易经学说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与《汉书》、《开元占经》所引《京房易传》内容大不相同。《京氏易传》之名先见于《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誊录原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上卷、中卷以八封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七变势,系以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卷下论纳甲、八封封气等说。其后则是南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有关京房著作的按语和北宋晃以道(景迂)述"得《京氏传》"始末。《京氏易传》自南宋时期始入目录书籍,有的列入"经部易类",有的列入"阴阳家类",《四库全书》则收入子部术数类占卜之属。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京房生平事迹及著作、《京房易传》的主要内容、周易章句、易传、易占、别对灾异、五星占、外传、风角要占等。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1)能反映时代特色;(2)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3)在易学史和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资助出版的,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内容全面,论述有力,语言简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林忠军,著名易学研究专家。
媒体推荐
总序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释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范的诠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塑儒家易学体系为己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察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的、更为深刻的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原典的态度、诠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有象数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卜、机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易学原典诠释、再诠释的结果,易学正是以诠释、诠释、再诠释这种独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易学家依据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遇,对易学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再理解、再解释这种持续的诠释过程,易学就不会融旧铸新,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形态,建构自己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也就不会迎合不同时代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心理、科技和社会各个层面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易学发展史、易学诠释学、经学诠释学、古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作为活水源头的《周易》和由此引发的不同时代的、具体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具体地说,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取决于当今易学、哲学和整个文化发展的需求。
……
编辑推荐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出版。全书内容丰富,讲解清楚,论述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广大哲学工作者和传统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易经学说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与《汉书》、《开元占经》所引《京房易传》内容大不相同。《京氏易传》之名先见于《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誊录原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上卷、中卷以八封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七变势,系以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卷下论纳甲、八封封气等说。其后则是南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有关京房著作的按语和北宋晃以道(景迂)述"得《京氏传》"始末。《京氏易传》自南宋时期始入目录书籍,有的列入"经部易类",有的列入"阴阳家类",《四库全书》则收入子部术数类占卜之属。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京房生平事迹及著作、《京房易传》的主要内容、周易章句、易传、易占、别对灾异、五星占、外传、风角要占等。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1)能反映时代特色;(2)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3)在易学史和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资助出版的,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内容全面,论述有力,语言简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题语
总序
导读
一、京房生平事迹及著作
二、《京氏易传》的主要内容
《京氏易传》(含附录)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班固《汉书·儒林传》言《易》学传承,谓梁丘贺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此京房乃淄川杨何弟子,出为齐郡太守。汉宣帝时闻京房明《易》,即以其弟子都司空令梁丘贺为郎。后梁丘贺屡筮有应,得幸官至少府,年老终官传子梁丘临。临学精熟,专行京房法,甘露年间遂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又谓“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于汉元帝时“以明灾异得幸”,后出为魏郡太守。汉宣帝在位二十六年,其后是元帝,在位十六年。可知汉时有二京房。今见《京氏易传》乃后京房之著作,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后京房的生平事迹。
京房(公元前77 ~ 前37年),字君明,原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治《易》师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焦氏之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京房尽得其术,用之尤精。其弟子尝说“房言灾异,未尝不中”。初元四年(前45年),京房以孝廉为郎。永光元年(前43年),二月日全蚀,三月大雨雪,九月大霜,天下大饥。永光二年三月,再次出现日蚀。朝野震动,皇帝刘爽(谥元帝)下罪己诏曰:“盖闻唐虞象刑而民不犯,殷周法行而奸轨服。今朕获承高祖之洪业,托位公侯之上,夙夜战栗,永惟百姓之急,未尝有忘焉。然而阴阳未调,三光崦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盗贼并兴。有司又长残贼,失牧民之术。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亏。咎至于此,朕甚自耻,为民父母,若是之薄,谓百姓何?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三老、孝弟,力田帛。”尽管朝廷采取了一些措施赈济灾民,可是自永光至建昭年间,自然灾害仍连续不断。在此期间,京房数次上疏,预言灾害降临时间,近则数月,远则一年,而且是“屡言屡中”。皇帝听说后很高兴,就多次召见京房,询问灾变原由和救灾办法。于是,京房就依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上奏“考功课吏法”。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皇帝畏天命,要“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于是就命京房主持考功课吏事,与公卿朝臣会议。会议结果,“皆以房言琐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然而皇帝仍支持京房,并令他全权主持其事,在全国推行。当时,由中书令石显(济南人,宦官出身)把持朝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语出《汉书·佞幸传》)。而京房所推行的“考功课吏法”,则是直接把矛头指向石显。一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