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00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综合,
品牌:高路明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306 页码
·出版日:1997年
·ISBN:7805199043
·条码:9787805199047
·版次:200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巳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个时代的学者叉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典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通过论争也取得越来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越是对外开放便越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能够加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养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对于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些重要古籍事实上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们不但传承悠久,而且从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站在自己的伟大时代,完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原则,进一步认清这些古籍的本来面目,并更为科学地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文献研究丛书》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都受过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广的认识,并在各自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关于中国古文献学的造诣;同时在改革、开故的时代,也对各种外来的学说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学术上反映时代特色并继往开来的潜力。但由于本丛书是属于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研究项目,因此各书的内容仍以对古文献的考证为主而兼及其它论述。各书的研究形式并不一致,除多数为专书研究外,也有专题研究与论文集。但在学术质量方面则有统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奉原则,学术观点上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广泛掌握实际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由于各书都以考证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么新的方法,都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朴学”的谨严作风,以实学为前提,对所有结论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力戒浮言臆说,绝不故弄玄虛。至于这些要求在实践中究竟做得怎样,则敬析学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由于组稿有先后,交稿有迟速,所以本丛书采取分批出版的方式。现在,学术书刊出版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江苏古籍出版社却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实事的原则,对本从书的编辑出版优先安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证出版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作者简介
高路明,北京人,1952年出生。1977年毕业地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楚辞以及古籍目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屈原集校注》(与人合作)、《袁枚文选》(选注)、《怎样写应用文》等,并发表了有关古籍目录研究的论文数篇。
媒体推荐
后记
十几年以前,我毕业留校,为本专业本科生讲授古籍目录知识。备课时,我接触的第一本书就是余嘉锡先生的《目录学发微》。余嘉锡先生强调目录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此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于目录与学术的关系比较留意,也渐渐地有了一点体会,只是由于疏懒,没有深入地探索与钻研。
这本书稿能够最终写成,是由于我的导师金开诚先生的支持与鼓励。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学术以及学术与目录之间的关系有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并增强了我的信心。
由于我对中国古代学术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因而这本书稿只限于从目录的角度谈学术,对学术的认识是肤浅的。我希望利用这次机会求教于专家学者,以找到差距,得到指正,在治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高路明
1993年4月1日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现有藏书32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约占半数。古籍目录此时显得十分重要。本书阐述的就是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相信能为古籍目录的发展奠定基础。
目录
第一章 古籍目录分类的沿革与中国古代学术的演变
第一节 《七略》的分类与汉代学术
第二节 四部分类法的产生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变化
一、四部分奥法的初创
二、四部分类法与(七略)分类法的并行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钱谱》相随人矣。因五谷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谱》、《荔枝谱》、《桔谱》至于《梅谱》、《菊谱》,而《唐昌玉藥辨证》、《扬州琼花谱》相随人矣。因蚕桑而及《茶经》,因《茶经》及《酒史》、《糖霜谱》至于《蔬食谱》,而《易牙遗意》、《饮膳正要》相随人矣。触类蔓延,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算术、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角、鸟占,因《救荒本草》而及《素问》、《灵枢》乎?今逐类汰除,唯存本业,用以见重农贵粟,其道至大,其义至深,庶几不失《豳风》、《无逸》之初旨。茶事一类,与农家稍近,然龙团凤饼之制,银匙玉碗之华,终非耕织者所事。今亦别人谱录类,明不以末先本也。”这一段类序,分析了以往的目录在农家类分类问题上存在“辗转旁牵”、“触类蔓延”的情况,以至于使其分类本末相淆。《四库全书总目》则“逐类汰除,唯存本业”,以突出其重农贵粟的宗旨。再比如,子部释家类序说:“梁阮孝绪作《七录》,以二氏之文别录于末。《隋书》遵用其例,亦附于志末,有部数、卷数而无书名。《旧唐书》以古无释家,遂并佛书于道家。颇乖名实。然唯录诸家之书为二氏作者,而不录二氏之经典,则其义可从。今录二氏于子部末,用阮孝绪例。不录经典,用刘晌例也。诸志皆道先于释。然《魏书》已称《释老志》,《七录》旧目载于释道宣《广弘明集》者,亦以释先于道。故今所叙录,以释家居前焉。”释家类序清楚地叙述了前代目录著录释家类著述的原委,提出了自己归类的根据及理由。
《四库全书总目》的条理性,还体现在对类目的进一步划分。凡例中已提到,如政书类再
分为六子目,术数类再分为七子目,谱录类再分为四子目等,都使各类典籍眉目清晰,便于检
寻。许多小类之后还有案语,随时说明此类目的原委、分类原因等,使人一览便知。如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后案语说:“军伍战阵之事,多备于子部兵家中。此所录者,皆养兵之制,非用兵之制也。故所取不过数家。,’三言两语,说明了置军政之属于政书类的原因,同时辨析了“军政”类书籍与兵家类书籍的区别。又如政书类法令之属案语说:‘‘法令与法家,其事相近而实不同。法家者私议其理,法令者官著为令者也。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兹所录者,略存梗概而已,不求备也。”辨析了法令与法家的区别。再比如子部术数类占候之属案语:“作(易)本以垂教,而流为趋避祸福。占天本以授时,而流为测验灾祥。皆末流迁变,失其本初。故占候之与天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