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8.10目录:图书,文学,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史传,
品牌:黄裳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页码:210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806431756
·条码:9787806431757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32/0开 0开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过去所写有关南京的文字编在一起,重看一过,长长短短也有了四五十篇,作者都不免觉得有些奇怪。作者在南京只住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又曾来往路过若干次,实在只能算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知为何,竟对这个城市表现了一种并不一般的感情。
这里所收最早的一篇是写于一九四二年冬的《白门秋柳》。一个年轻的学生,亡命远行,路过已经成为敌寇铁蹄下汪伪政权“首都”的地方,自然不能不激发一个中国人必然会有的感情。四年以后,作者成了一个记者,又在这里住了虽然短暂但很不平凡的一段日子。那是劫后的年代,作者所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民生凋蔽。这“劫”是双重的,敌伪的劫掠与“新贵”的劫收。还看到的是英勇战斗与荒淫无耻的鲜明比照。一九四九年秋,又有一次短暂的访问,汜下过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三十年后重来,则已在十年动乱之后了。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不同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又一场历史性的灾难以后,重新起步向前。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整理被破坏、蹂躏的基址。人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同时也是沉重的。这一切,作者也看到了。
这一切,当然也都是历史。
在这一束文字里,作者常常说起过去时代发生在这地方的许多历史故事,似乎充满了“怀古”的气息。作者想,南京这地方真是浸透了历史的气氛的,一个诗人来到这里,决不愁缺乏吟咏的题材。如果把过去中国诗人有关金陵的诗篇抄撮起来,那将成为一部可惊的巨帙。不过作者总忘不了明末清初阳曲傅青主写的一首诗,题目是《金陵不怀古》。那起头的两句说:“甚是金陵古,诗人乱有怀。”真是大喝一声,值得一切喜欢发思古幽情的人警醒。当然傅青主并非无原则的一律反对“怀古”,他反对的是那些“肉髀愁不鼓,伧父过秦淮”的“雅人”。
中国的古都自然不只南京一处。长安、洛阳、开封、北京都曾是历史上的名都。可是没有哪一处像南京,这简直是一座无比的历史博物馆。南京建都的年代,断断续续前后也不过三百
多年,也算不得最长。但朝代递嬗多,社会变化巨烈。特别是常常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特色则是其他一些古都所少有的。六朝都是偏安的局面,南唐、南明则是更为可怜而短促的偏安朝代。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也只十多年。在这些短促的朝代里,留下了许多遗迹,为诗人所注意。诗人最好的作品总是说出了人民的感情意愿的。虽然时移世换,一些旧有的矛盾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历史,作为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形成的细胞,它的影响也还是久久不灭的。
散文方面的情形好像也差不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都不是通常的风土志;《洛阳伽蓝记》、《板桥杂记》也不是记寺庙伎寮的专书。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发扦的也儿旷是类似的感情。这不像西安,虽然汉唐最后也无例外地覆灭了。但留下的是《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叙述着开 国的规模,豪门的故事,不见半点凄清衰飒的影子。其中消息,足值得寻思的。这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可以注意的现象。
有许多古代诗人的名篇常常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用的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表现的是非常复杂深远的意境,往往不是使用了更多文字的散文所能做到的。作者常常思索隐蔽在这中间的奥秘,发现在声律、色泽、动作、音响……这些因素之外,诗人还有更为重要的手段。他们挑动读者的心弦,打开记忆的窗门,调动民族的、历史的感情力量来帮助增强诗的感染力。可以举刘禹锡著名的《金陵五题》和韦庄的《台城》作例。这两位中晚唐诗人不但与封建社会一切写金陵怀古诗的诗人在情感上相通,简直就是他们的代表。除了明末诗人所表现的民族感情以外,一千年中几乎没有增加什么新的思想内容。他们的作品都是为旧时代、旧王朝唱出的挽歌。
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在三处地方具体写了“朱雀桥”、“乌衣巷”和“王谢堂前”;韦庄在《台城》诗中写的是“六朝”、“台城”和“(长江)”。此外就都是自然的景物,野花、夕阳、燕子和雨、鸟、柳树、长堤。这一切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安排运用下,它们释放出的则是难以想象的力,撼动着读者的心。其强烈程度则依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思想情感、文化教养而各有不同。这很有些像原子能的释放,但其触发与制约却更为奇妙而灵活,这不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所能作到的。
媒体推荐
后记
将过去所写有关南京的文字编在一起,重看一过,长长短短也有了四五十篇,自己都不免觉得有些奇怪。我在南京只住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又曾来往路过若干次,实在只能算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知为何,竟对这个城市表现了一种并不一般的感情。
这里所收最早的一篇是写于一九四二年冬的《白门秋柳》。一个年轻的学生,亡命远行,路过已经成为敌寇铁蹄下汪伪政权“首都”的地方,自然不能不激发一个中国人必然会有的感情。四年以后,我成了一个记者,又在这里住了虽然短暂但很不平凡的一段日子。那是劫后的年代,我所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民生凋蔽。这“劫”是双重的,敌伪的劫掠与“新贵”的劫收。还看到的是英勇战斗与荒淫无耻的鲜明比照。一九四九年秋,又有一次短暂的访问,汜下过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三十年后重来,则已在十年动乱之后了。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不同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又一场历史性的灾难以后,重新起步向前。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整理被破坏、蹂躏的基址。人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同时也是沉重的。这一切,我也看到了。
这一切,当然也都是历史。
在这一束文字里,我常常说起过去时代发生在这地方的许多历史故事,似乎充满了“怀古”的气息。我想,南京这地方真是浸透了历史的气氛的,一个诗人来到这里,决不愁缺乏吟咏的题材。如果把过去中国诗人有关金陵的诗篇抄撮起来,那将成为一部可惊的巨帙。不过我总忘不了明末清初阳曲傅青主写的一首诗,题目是《金陵不怀古》。那起头的两句说:“甚是金陵古,诗人乱有怀。”真是大喝一声,值得一切喜欢发思古幽情的人警醒。当然傅青主并非无原则的一律反对“怀古”,他反对的是那些“肉髀愁不鼓,伧父过秦淮”的“雅人”。
中国的古都自然不只南京一处。长安、洛阳、开封、北京都曾是历史上的名都。可是没有哪一处像南京,这简直是一座无比的历史博物馆。南京建都的年代,断断续续前后也不过三百
多年,也算不得最长。但朝代递嬗多,社会变化巨烈。特别是常常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特色则是其他一些古都所少有的。六朝都是偏安的局面,南唐、南明则是更为可怜而短促的偏安朝代。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也只十多年。在这些短促的朝代里,留下了许多遗迹,为诗人所注意。诗人最好的作品总是说出了人民的感情意愿的。虽然时移世换,一些旧有的矛盾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历史,作为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形成的细胞,它的影响也还是久久不灭的。
散文方面的情形好像也差不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都不是通常的风土志;《洛阳伽蓝记》、《板桥杂记》也不是记寺庙伎寮的专书。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发扦的也儿旷是类似的感情。这不像西安,虽然汉唐最后也无例外地覆灭了。但留下的是《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叙述着开 国的规模,豪门的故事,不见半点凄清衰飒的影子。其中消息,足值得寻思的。这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可以注意的现象。
有许多古代诗人的名篇常常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用的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表现的是非常复杂深远的意境,往往不是使用了更多文字的散文所能做到的。我常常思索隐蔽在这中间的奥秘,发现在声律、色泽、动作、音响……这些因素之外,诗人还有更为重要的手段。他们挑动读者的心弦,打开记忆的窗门,调动民族的、历史的感情力量来帮助增强诗的感染力。可以举刘禹锡著名的《金陵五题》和韦庄的《台城》作例。这两位中晚唐诗人不但与封建社会一切写金陵怀古诗的诗人在情感上相通,简直就是他们的代表。除了明末诗人所表现的民族感情以外,一千年中几乎没有增加什么新的思想内容。他们的作品都是为旧时代、旧王朝唱出的挽歌。
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在三处地方具体写了“朱雀桥”、“乌衣巷”和“王谢堂前”;韦庄在《台城》诗中写的是“六朝”、“台城”和“(长)江”。此外就都是自然的景物,野花、夕阳、燕子和雨、鸟、柳树、长堤。这一切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安排运用下,它们释放出的则是难以想象的力,撼动着读者的心。其强烈程度则依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思想情感、文化教养而各有不同。这很有些像原子能的释放,但其触发与制约却更为奇妙而灵活,这不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所能作到的。
……
目录
一九四二年
白门秋柳
一九四六年
旅京随笔
鸡鸣寺
关于“泽存书库”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关于袁子才的故事,人们一定都是熟习的,我也没有兴趣去多讲。这次在南京,随园遗址却去了两次,照了一些照片。这地方是在上海路与珠江路交界的地方,一片土山——即是小仓山。上面杂植了榆柳,袁简斋的墓就在上面。南京的普通市民实在已经比不上《儒林外史》中的“贩夫走卒”,不但没有“六朝烟水气”,问问他们袁随园,也大抵是不晓得的,他们熟习的倒是在上海路侧日本人造的钢骨水泥的神社大门。
小仓山——那一片土山,在我看来真是毫不足道,不过袁子才却说得它天花乱坠。如何的了不得。他的措词,真是妙得很。他说: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袁枚像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雨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随园记》
说来有如许好处,其实全是别人的,他不过是站在那个土堆子上面看看而已。
后面又说他怎样舍不得这个园子,而不惜弃了官,肉麻已极。
一天,从美大使馆出来,天色尚早,而阴阴欲雨,在上海路的转角处看见了两座用砖砌起来的门楼,上面横着一个用洋铅皮作的门额,黑漆,白字,写着“清袁随园先生墓”。字迹已经模糊得很了,看那字体,大概是吴稚晖先生的手笔。走进去,左近是赶马车人的住居。有几匹马在那里吃草。再向前走就有一条小道爬上土山去。在那道旁,有一块石柱础般的界碑,已经向右倾斜下去了。四周雕了细致的花纹,上面写了“皇清袁随园先生墓道”。上了土山,向右面一转,有一个土围子,里边平列了三座坟。最右面的一座是袁简斋与他的太太王太宜人合葬的。左面的两个坟,全是袁公的侧室,每墓三人,共有姨太太六名之多。袁的父母的墓则在三墓之后。
袁墓前的碑只有小小一块,如果不是仔细地看恐怕看不出了。我站在高处,默想着袁枚的大收女弟子,多讨姨太太,即在他的《随园廿四咏》中的咏梅花、玉兰的诗中,也有“素女三
千人,乱笑含春风”的句子,还有他的与人书中论生子的妙解。难怪其被世人所欢喜赞叹,而奉之为“风流盟主”也。
袁子才曾因孔双湖太守禁秦淮妓,而大打不平,作诗若干首,有几首很妙:
追溯唐虞太古风,早留此辈可怜虫。三皇也有洪医妓,曾载《康熙字典》中。
荣戟横排太守衙,威行八县唤民爷。如何济世安民略,只管河阳几树花。
女间三百置当垆,齐国曾供士大夫。此日闻声吃虚警,弹章合到管夷吾。
赵瓯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