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2006年将是Intel一个崭新的开始。
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曲折之路后还能够重回巅峰,这就是Intel,而Intel的处理器也已经很久没有让人如此期待了;做为业界第一款移动双核处理器和平台,酷睿(之前的研发代号为Yonah)和Napa将肩负起Intel反击AMD的重任。
已经有消息表明,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Intel的桌面处理器将逐渐采用移动处理器的架构。尽管并不是全盘照搬,但Intel在移动处理器上取得的心得毫无疑问是要拿来给桌面处理器共享的,因此酷睿的成败就不是仅仅针对移动处理器这么简单了,它还要肩负得更多。
现今看来,不能说奔腾4处理器大幅拉升主频的架构设计没有价值,但应该承认Intel的工程师过于看重这一点了,而忽略了其他更有价值技术的采用:提升核间通信速率和减少内存延迟应该更急迫一些,毕竟处理器核的性能提升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与系统内存和周边设备之间通信带宽的实际增长。
还记得Northwood吗?那时正值Intel野心勃勃向GHz高主频冲击的“大跃进”时代,也一度为处理器划定了升级的调子??提升主频、增大缓存、提高前端总线频率――这个调子已经经年不变了。而Prescott更多地只是工艺上的改进,从130nm到90nm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从奔腾4处理器诞生到现在的5年多来,Intel桌面处理器的性能就主要靠拉升主频来提高,而主频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能耗,这就像是一个死循环,给Intel带来了沉重负担,无论是研发上,还是商业上。
以往成功的经验惯性过于庞大,Intel也不能免俗,而64位上话语权的缺失似乎像是给这个芯片巨人的当头一棒,Intel已经开始觉醒了。
酷睿的进步
酷睿采用的是65nm工艺。应该感谢工艺的进步,酷睿双核的Die大小与上一代迅驰单核心的处理器Dothan竟然一样,其L2缓存为2MB,但与已经面世的桌面双核奔腾D处理器不同,不是分成2个独立1MB的缓存,而是为两个核共享。因而酷睿也不是两个Dothan的简单叠加。
在Intel公布的酷睿内部结构图上,两个核间有“Bus”相连,这就意味着酷睿两个核的核间数据交换不必通过FSB,而是与以内核相同的速度(频率为GHz量级)运行,从而降低了延迟,而“智能缓存”是Intel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所谓智能,是指缓存可以根据两个内核的负载动态调整分配给每个核的大小,得到的好处是提升了缓存的利用效率,附带还降低了功耗,可谓一举两得。
与Intel上一个移动平台Sonoma相比,Napa平台处理器的FSB从533MHz提升到了667MHz,支持的内存也从DDR2-533升级到DDR2-667,当然与总线的配合也更加完美。
期待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与奔腾4处理器相比,奔腾M处理器的劣势是其视频解压缩、3D等多媒体浮点运算性能(SIMD FP和FP性能)方面。因此,酷睿甚至后续的移动处理器要想对奔腾4“抢班夺权”,必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这方面,酷睿有一些改进。现在酷睿的全部3个解码器都可以解码SSE指令;SSE/SSE2操作可以通过酷睿所谓的“Micro Ops Fusion”引擎执行,这有点像“处理器内部的多媒体协处理器”;再有酷睿也像Prescott奔腾4一样支持SSE3指令了。这些都是Intel所谓的“Digital Media Boost”技术的一部分,尽管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其全部特性,但毫无疑问将提升其未来移动处理器的多媒体性能,从而拉近与NetBurst架构的距离。
效能至上
双核对于笔记本电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更高的能耗。因而,在关注其性能的同时,其功耗表现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
未来的处理器不论是服务器、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效能将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Napa平台在处理器、芯片组和无线各组成模块的功耗都有降低。在酷睿处理器内部,Intel采用了高级热量管理技术。酷睿的每一个核都有专门的数字热量传感器,能够更精确地调控内核的温度,尤其是当两个核交替工作的时候。
如果进展顺利,在今年下半年Merom(Yonah的下一个版本,支持64位技术)处理器诞生的时候,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