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50目录:图书,国学,集部,总集,
品牌:羊老川民编注
基本信息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7541120693
·条码:97875411206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袖珍文库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本关于论理道德的书,开文体发展史上“语录体”之先河。它的语言简洁明快,要言不烦,但又不失主动、睿智,并富有象征性。今天的不少成语典故源于《论语》,一些经典语句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
历史上的《论语》注疏可谓汗牛充栋,不下数百种,见仁见智。本书仅对《论语》作一个浅显简明的注释,使一般读者能读懂字句。至于字句的歧义,一般只选取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或采纳通说,其他则不作介绍,也不作考证。《论语》几乎都是三言两语的语录或对话,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没有理论的阐述,仅明白字句含义不一定就了解这些话的要义所在,所以书中又作了简短的提示,但均是点到为止,不作深入阐发,有个别章节因其浅显易明便不作提示。
媒体推荐
书评
《论语》是一本关于伦理道德的书。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弟子的言行而编写成书。全书分二十篇,共一万一千多字,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其先是宋国人,贵族。至曾祖时迁鲁,失去卿位,成为平民。孔子出身贫贱,年轻时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主管放牧的“乘田”。但他勤奋好学,到三十岁已很有成就,并开始设馆办学,招收子弟。他一生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贡献很大。孔子先后在鲁国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寇,还代理过一段时间宰相。但鲁国国君昏庸,于是他带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到过卫、宋、陈、蔡、楚、齐等国,终因其主张不合时宜而得不到重用。六十八岁时返鲁,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整理著述。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二岁。
孔子的整个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这个“仁”既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而主要是要求自己。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都要合乎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和“恕”,也就是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把这种仁用之于家庭就是孝悌,用之于朋友就是义,用之于国君就是忠,用之于政治就是仁政。总之,一切都以仁为根本。
与仁相联系的是礼。仁是人的内在修养,礼是人的外在修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礼的内容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仪式乃至每个人的仪容、衣、食、住、行等外在的表现。把人们都纳入礼的制约之中,家庭、社会就会显得和谐、安定。
个人对仁、礼都不能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他主张学思结合、学行结合,主张求实、虚心、多问,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诸多教学方法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孔子主张看问题持中庸的观点,认为任何事情都要适度,不走极端,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在政治上要宽猛相济,在艺术上要有中和之美。同时又主张“权”,就是灵活处理,不必拘泥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义。
在人格上,孔子主张独立人格。“匹夫不可夺志”,为了人格的尊严,可以“杀身以成仁”。同时要有一种积极上进、开朗乐观的精神,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不知老之将至。
诚然,孔子的思想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统治的理论基础,而《论语》则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
目录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里 仁
【原文】 子日: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里仁:居于仁者之里。里,住处。择选择住处。处:居住。知:通“智”。
孔子十分注意选择居住的环境,即要与仁者相居,与仁者相处。择居如此,择友亦如此,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原文】 子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约:穷困,主要指仕途而言。乐:亨达。安仁:心安于仁,则不受外界影响。利仁:仁为利而行之。认为仁有利于自己才去做。
此章孔子提出人应该有自己的操守、气节。不仁的人,久困则为非,就要干坏事,长乐必骄奢,腐化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坚定信念,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而智者却不能做到这一点。智者是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做.有利则行,无利则止。后来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盖源于孔子的这种思想。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好(hao):喜爱。恶(wu):憎恨,讨厌。
孔子此章讲人的好恶问题。自然.人人都有好恶的心理情感,但却往往喜怒无常,以一己私利为标准,对己有利则喜之,对己不利则恶之。而仁者却不是这样,他是以仁为标准,没有私心,自然公正。凡是人之善者就爱之,人之不善者则恶之。只有一切从仁出发,才能有正确的爱和恶。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苟:诚,如果。无恶:不会做坏事。
孔子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如果一个人心存仁志,即思想好,那他就不会去干坏事。另一种解释是,如果一个人心存仁志,即使做了坏事,也不算坏事。于是就可能产生一种“诛心”的不良后果。《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原文】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恶(wu)乎:何乎,怎么。终食:吃饭结束。造班:仓猝,急遽。颠沛:偃仆,跌倒。
此章孔子论述人的义利观。他认为富贵是人之所欲,但应该以其道而得之,即取之有道。贫贱是人之所恶,但应该以其道而去之。这里,取舍的标准是一个“道”字,道即仁,即义。如果一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