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2.90目录:图书,哲学与宗教,哲学,哲学基本问题,
品牌:冯友兰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568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01002801X
·条码:9787010028019
·版次:2001-0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哲学史家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媒体推荐
新版校勘后记
一
《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与出版,前后经历了整整三十年。
1960年4月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后,冯友兰先生开始编撰《中国哲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1962年9月《新编》第一册出版,1964年6月《新编》第二册出版。此二册编撰时曾根据有关方面意见多次进行修改,故其《自序》说:“这部书虽然是个人专著,但也是……集体帮助的成果。”尽管如此,出版后还是受到了批判。冯先生又“参考各方面的意见,作了一次修订”,于是1964年9月便有《新编》第一册第二版的出版o
70年代初期,在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冯先生曾接受“评法批儒”观点,据以修改《新编》一、二册,并接着写《新编》第三册o
70年代后期,冯先生再次受到批判,他的夫人又在批判声中病故。外界的压力、内心的悲痛促使他猛醒,他总结“文革”前、“文革”中的两次教训,提出“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o所以他坚持抛开“文革”前已出版的两本《新编》,从头开始写作。于是在80年代,又有《新编》修订本一、二、三册的出版,《新编》四、五、六册的出版o
《新编》第七册也于1990年写成,但因故尚未在内地出版o
《新编》写作与出版的漫长历程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曲折历程的缩影。
二
80年代所出《新编》的写作极为艰难。
这一写作开始于1979年,当时冯先生已经八十四岁。因为时间紧迫,精力有限,家属、亲友、学生纷纷劝冯先生接着“文革”前已经出版的两册往下写。冯先生却不为所动,坚持从
头写起o
这就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双目几近失明,不能阅读也不能书写;还有各种疾病的困扰,仅1989年8月至1990年7月,一年之内就曾五次住院治疗。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挠《新编》写作的进程。生活不能自理,思考仍在进行;不能阅读、书写,就凭口授写作;病来住院,无法写作,就打腹稿,病去出院,写作更加速进行。
冯先生曾说,写作是“拼命的事”,“凡是任何方面有成就的人,都需要有拼命精神”,“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之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o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在八十四岁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他就是用这种“拼命精神”,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用全力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从而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
与冯先生早年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相比,《新编》有其显著特色。(一)它不以人物为纲,而以时代思潮为纲,是“以哲学史为中心而又对中国文化史有所阐述的历史”;(二)它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整部中国哲学史;(三)它着重阐述中国哲学史中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学说,以之贡献于今日中国,贡献于人类世界。
与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相比,《新编》还提出了许多新见,如第一册关于“初税亩”的意义的论述,第三册对春秋公羊学的评价,第四册关于玄学、佛学的主题与其发展阶段的见解,第五册关于道学三派及其前后期的见解,等等。
此外,《新编》还提出了不少“非常可怪之论”,已在学术界引起普遍的关注、热烈的讨论,如第六册关于太平天国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的见解,第七册关于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
的结合,“心学与理学的争论可以息矣”的见解,关于两种辩证法(“仇必和而解”与“仇必仇到底”)及世界哲学的未来的见解,等等。
能在耄耋之年提出这些新见,写出如此巨著,这就更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四
冯先生生前决定将“文革”前出版的两册《新编》称为“试稿”,而将80年代出版的《新编》作为定本。此作为定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其第一册出版于1982年1月,至今已十五年;第六册出版于1989年1月,至今也已八年。1989年以来,《新编》一至六册曾多次重印。
现在,《新编》将作为《哲学史家文库》之一重新出版,故由我对全书作了校勘。是为《新编》新版。
感谢人民出版社坚持出版《新编》。感谢责任编辑为《新编》出版所作的工作。
蔡仲德
1997年5月10日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目录
第五册 自序
第五册 绪论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
第五十章 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第五十一章 道学的前驱——周悙颐和邵雍
第五十二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1041—1048),当时新政的计划和推动者是当时的一个进步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他向仁宗皇帝说:“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寝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答手诏条陈十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这一段话的第一段是一种原则性的陈述,意思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是变的,特别是在社会中政治上的措施要随着社会中的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第二段的意思,是结合当时的情况,说当时的政治必须有所改革。当时的情况是“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已经到了不能维持的地步,所以不能不更张以救之。但是,更张必须从根本上作起。就是说,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他列举了他认为是根本上改革的措施十条。这就是他所要推行的新政的纲领。
这十条是: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这十条,范仲淹认为是针对着“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那些情况而制定的根本措施。第一条第二条是解决“官壅于下”的问题,第三条是关于选择将来的官吏的问题。第四条是关于现有的官吏的问题。第五条是关于官吏俸禄的问题。这里所谓“公田”,也称为“职田”,就是与官吏职务有关的官田。照这种制度,每一种政治职务都带有一定数目的土地,几百亩至几千亩不等,其数目随着职务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土地的收入,归当时担任这种职务的官吏。范仲淹似乎认识到,当时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消费的人太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太少。他似乎认识到,当时不生产而消费的人的一大部分是没有事情作的官僚。所以他主张应该对于当时的强大官僚机构,作一种适当的调整,减少一些官僚,对于留下来的官吏,则要保障他们的合乎其身份的生活,以免额外地剥削老百姓。这样也可以部分地解决“民困于外”的问题。
第六条“厚农桑”是发展生产,直接解决“民困于外”的问题。其内容有修水利,垦荒等项。他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