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9.80目录:图书,国学,国学大家,胡适,
品牌:胡适记念馆
基本信息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476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533627547
·条码:9787533627546
·版次:2001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论学谈诗二十年》收录胡适致杨联升函88封,杨联升致胡适函117封,来往函札,两共205封,兹安书写时间先后次序编排,以帮助了解所讨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他们写信时,往往在新的开头先说明收到对方某月某日的信,或某月某日寄给对方一信。类此,对期间遗漏的信件,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四十年代胡适在哈佛结识的后辈学友之中,杨联升是相知与日弥深而且终身不渝的一位。1949年胡适重返美国时,杨在西方汉学界已如旭日初升。胡对他的治学的精博,极为推重,故每有所述作必与杨往复讨论。这一点在他们的通信中表现得很清楚。这一册胡、杨书信集,一方面固然足以供后世读者凭吊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沧桑,另一方面也必将会激发来者的弘愿,踏在前人所遗留的业绩上,重振“中国文史之学”!
媒体推荐
序
论学谈诗二十年
一一序《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
1976年初,我还在哈佛大学和杨莲生师共同讲授中国史。在我生日那一天,莲生师忽然笑吟吟地持一包东西相赠,说是特别为我准备的生日礼。从礼包的外形看,我猜想是一本书,打开一看,原来是胡适之先生给莲生师五十多封信的复印本,共1 73页。我当时不仅惊喜出于意外,而且十分感动。因为我知道这都是他在哈佛燕京社的复印机上一页一页地亲手印制的。莲生师并且告诉我:他一共复印了两份,一份赠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一份赠我。我生平所收到的生日礼,以这一件最为别致,也最不能忘怀。
在他亲手装订好的信册扉页上,莲生师还有下面的题辞:
何必家园,柳灼然狮子儿,英时贤弟存念,联升持赠。
一九七六年一①月廿一日
即丙辰元月廿二日
时英时不惑已六年矣
他在另一页的上端又题曰: “胡适之给杨联升的信,一九四三至一九九五八。”这就是说,册中包括了这十六年中胡先生给他的信。这当然不是全豹,但大致可以说:这些信最能表示胡、杨两公之间的私人交谊,因此许多专门论学的长信都没有收入此册。
这些信都是适之先生在旅美时期写的,1943和1944两年属于前期,即在他卸任驻美大使,移居纽约的时期;1949至1958年属于后期,即他在大陆政局遽变后流寓纽约的十年。1958年
他回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便没有太多的空闲和莲生师通信了。
由于莲生师这一番赠信的因缘,今天我特别高兴能看到《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的问世。本书所收双方往来书札已十分完备,为中国现代学术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陶英惠先生收集之功和刘国瑞先生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必须深深感谢的。陶、刘两先生嘱我为此书写一篇序,我自然义不容辞。
在这篇序文中,我想叙述一下胡、杨(以下皆省去敬称)交游的经过,以为读者提供一点背景的知识。他们相见始于何时今已不可考,但彼此熟识起来,奠定了终身的师友情谊大概是在
1943年。这一年二月,胡适到哈佛大学参加远东文明学系的“访问委员会”。(Conlmit.tee 0n Far Eastern CiVIZatiOn),先后住了5天,2月14日的晚上曾在赵元任家中和一些中国学生长谈(见《胡适的日记》,台北,远流影印手稿本,第l 5册,1943年2月11日至1 5日)。杨联升是赵元任最欣赏的一个学生,想必是其中之一。所以本年10月初胡适再到哈佛为美国陆军训练班(当时的正式名称是“ThC Sct工00l。{Overseas AdminiStrati。n”)作六次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讲演时,他似乎已和杨很熟了。《日记》本年10月lO日条写道:
与张其昀(晓峰)、金岳霖、杨联升同吃午饭,饭后同到Dunster House(晓峰寓)大谈。
10月14日的《日记》又记:
晚上在周一良家吃晚饭。同坐的杨联升、吴保安、任华,都是此间最深于中国文学历史的人。周夫人也是有学问的。…………在纽约作考证文字,无人可与讨论,故我每写一文,就寄与王重民兄,请他先看。此间人颇多,少年人之中颇多可与大谈中国文史之学的。
这里已可看出胡对于周、杨诸人的赏识,但语气中也露出刚刚发现一批文史界后起之秀的喜悦。
但是胡和这批青年学人的交情发展得很快,到了第二年(1944),胡已打定主意要延揽周一良和杨联升到北京大学去任教了。1944年6月29日胡在日记中写道:
喜见新黄到嫩丝,
悬知浓绿傍堤垂。
虽然不是家园柳,
一样风流系我思。
戏改杨联升的“柳”诗,却寄杨君及周一良君。 (我上周去信,约杨、周两君去北大教书,他们都有宿约,不能即来。) (见《胡适的日记》,香港, 中华书局,1985年,页598。诗中“傍”字误印为“旁”, 已据胡同曰给杨的原信改正。)
…………
编辑推荐
《论学谈诗二十年》包括了胡杨在十六年的书信往来。这些信最能表示胡杨两公之间的私人交谊,并为中国现代学术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
目录
论学谈诗二十年一一序《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
编印缘起
凡例
1.杨联升致胡适(1943年10月26日)
2.胡适致杨联升(1943年10月27日)
附:诗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联升兄:
谢谢十七日的信。
这个note是因为国会图书馆要赶在六月印成《名人传记》下册(否则印刷费得交还国会!)所以我在五月卅一夜赶‘打’此稿,由朱士嘉徐大春②和我三人分“打”,所以错误甚多。我只改了一本,寄给Dr.Hunamel;以后我又继续写我的长文,就没有工夫改那副本了。不意反劳你作勘误,多谢多谢。
承你夸奖此文“大有举重若轻之妙”,又说,“读过好像看过一场干净利落的戏法,舒服之至”。古人说,“成如容易最艰辛”(荆公读张籍诗),我写此notC,大有此感。从十万字中,缩写为此短文,其艰难真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屡次起稿,最后始决定先撇开一切“官司文字”,先从十六世纪写起,写到十八世纪的三大家,作为史实的叙述。然后写下篇,分叙十九世纪张穆、王梓材以下的“官司”。
最大困难,在于剪裁,在于割爱。如我作,凡举十五条铁证,而此notC中只举一证,恐不足以服读者之心。有许多绝妙的证据,放进去,又删了,真有点舍不得!试
举一证,供你们几位一笑:
《全校》本卷四,叶七,注文“立碑树桓”,有伪全氏校云:
按桓多误作柏,何本疑之。今以《隶释》校。桓即碑也。
果如此说,此句岂不成了“立碑树碑”了!此句黄省曾本初出时,杨慎已指其误。何焯校云:
柏,《隶释》作垣,疑是桓字,谓树表也。
全氏曾跋《何校本》三次,岂至看不懂这十三字的校语!
赵氏(二,5)有长考,先节引何氏此条,次引《说文》,“邮亭表也”,又引徐锴《系传》“表双立为桓”。最后指出宋人写本避讳缺笔作“柜”,转讹为“栢”。
全谢山何至不通如此!而作伪之人并赵书亦不读,真可谓大胆妄为了!《全校本》之为伪造,最易证明。前人如王静安、孟心史岂非治学谨严之大师,所以不肯认此为伪书者,一因他们有打戴的成见,故不肯抛弃此一大堆打戴的武器;二则他们都没有费工夫去审查《全校本》,他们只读书尾张穆一跋而已;三则百年来学者多震于那五千字的,是用心伪造的,很不易看破,故丁山敢疑《全校本》而不敢疑。
我到今年三月才寻到铁证,证明之伪。大谈经注互混,历举明例,真“像煞有介事”!而尾题“乾隆庚午仲夏……卒业于篁庵”。此真是“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全氏发
明经注互混,乃在赵氏在北京之时,故“三千里驰书”至京师告赵氏。而赵氏自言他“庚午六月十三”离家人都。(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