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美国在互联网领域上都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犯了众怒,终于要挨联合国的“收拾”了
国际先驱导报驻纽约记者刘历彬报道 7月15日,联合国“互联网管理工作组”向外界公布了一份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未来全球互联网的管理机制,但字里行间已流露出向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互联网名称和号码分派机构(ICANN)”叫板的决心。
ICANN一手遮天
ICANN是1998年10月在美国加州成立的一个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受美国商务部管辖,目前已成为事实上的互联网最高管理机构,在互联网技术的取舍、协议的制订、域名争议的解决、相关政策的出台等方面享有权威。俨然是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虚拟世界的掌门人。
但是,仅向美国商务部负责的ICAAN是否应当担此重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在地址分配问题上,ICANN就忽略了其他国家在互联网资源分配方面的合理要求,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构成损害。
同时,虽然ICANN的监管被限定为与域名分配和解决域名纠纷相关的技术性问题,但它一直被指责超出职责范围,利用掌握的.com 和 .net数据库牟利。
而掌控ICANN的美国则既是互联网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监督者和受益者。目前,最为简洁的顶级域名“.com”就为美国所拥有。
联合国趁势介入
2003年12月,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各国首脑就全球互联网管理权限问题展开了讨论,但连日的争论却无法带来最终的协议。部分国家对全球互联网的现状感到满意,而其他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将互联网监管的权力从ICANN手中转移到一个由联合国管理的政府间组织。
由于无法达成一致,这个烫手的山芋被抛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要求他成立一个专门小组,为该峰会于2005年11月在突尼斯召开的第二阶段即最后阶段会议提出建议。
联合国互联网管理工作组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工作组向联合国提交了报告。报告对美国垄断互联网管理权限的做法含蓄地予以否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应在国际互联网管理方面享有主导地位。
报告认为,互联网管理所涵盖的不仅仅只是互联网名称和地址,还包括其他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报告建议设立一个与联合国有关的全球论坛以供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优先确保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互联网管理,以弥补现有互联网监管结构存在的不足。
激烈争权
报告的重点是对未来全球互联网管理机制的建议,提出了四种模式供11月的峰会参考。在四种模式中,除一种主张让大部分现行的系统维持完整外,其他三种无一例外的要求将目前ICANN和美国商务部所把持的互联网管理权移交给拟议中成立的国际性组织。
在第一种模式下,将成立一个联合国管辖下的全球互联网理事会(GIC),承担美国商务部目前行使的国际互联网管理职,ICANN向GIC负责,而ICANN下属的政府咨询委员会职能将被取代。
在第二种模式下,将成立国际互联网理事会(IIC),由其处理涉及国家利益的政策问题,行使ICANN的职能,确保任何一国政府都不得在国际互联网管理方面享有主导权。
第三种模式是成立全球互联网政策理事会(GIPC)、世界互联网指定名称号码管理公司(WICANN)和全球互联网管理论坛(GIGF),把互联网政策治理、监督和全球协调三个彼此相关领域综合起来加以处理。其中,WICANN和ICANN职能相似,负责互联网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发展,属私营部门主导的机构。
不难看出,报告意图通过削弱甚至取消ICANN域名管辖权,排除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独霸天下的现象,并组建有广泛参与性的国际机构来支配公共决策的权力,让ICANN只负责域名和地址的核心技术方面的工作。
联合国的做法遭到ICANN的强烈反对。ICANN的现任主席维特瑟夫就表示,在他任期内,绝对不会扩张ICANN的职权范围,但也不会允许将一部分工作移交给联合国的机构。
但可以想见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互联网领域的固有优势和领导地位,确保对其它国家未来的虚拟空间的直接控制,美国政府必然会对联合国方面的建议予以强烈反对,围绕全球互联网管理权限的长期争夺战不过是刚刚揭开序幕。
“Google们”的成本将增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打破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霸权对其他国家而言的确是好事,但是有可能会增加像Google、百度这类公司的潜在成本。因为域名设定交由联合国控制后,一些规则可能会发生改变,其他国家设定域名时自由度也更大,那么,搜索公司的解码、解析服务就要重新研发,推出新的系统。
其实不仅仅是搜索公司,一些对现有域名不满的公司也会重新注册域名,重新向用户推广。“这些都是潜在的成本。”这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