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路公共汽车总站有一个卖报纸的老伯。两年前,老伯下岗了。生活的压力使得老伯开始打算卖报挣钱(确定工作目标)。几经挑选,发现35路车总站人流量大,车次多,于是选定在35路车总站卖报(经初步市场分析,选择终端销售点)。但是,经过几天观察发现,车站固定的卖报人已经有了两个(营销环境论证)。一个卖了很长的时间,另一个是车站驾驶员的熟人(对竞争对手进行初步分析)。如果不做任何准备就直接进场卖报,一定会被人家赶出来的。于是老伯打算从车站的管理人员入手(制定公关策略)。老伯开始每天给几位管理员每人送份报纸。管理员与他不熟,不要报纸,他就说这是在附近卖报剩下的。一来二去也就熟了。老伯开始大倒苦水,说现在下岗了,在附近卖报销量也不好,而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高昂的学费实在是无力负担(与公关对象接触,并博取同情)。车站管理员就热心帮他出主意:那你就来车站卖报吧。有了许可,老伯光明正大进场卖报了。当然,老伯不会忘记每天“孝敬”管理员每人一份报纸(公共关系维护)。可是,三个卖报人卖的都是同样的报纸。老伯冥思苦想一番(进行营销策略分析),有了!另两个卖报的都是各有一个小摊点。老伯决定不摆摊,带报纸到等车的人群中
和进车厢里卖(差异化营销,渠道创新,变店铺销售为直销)。一段时间下来,老伯总结了一些经验:等车的人中一般中青年男士喜欢买报纸,上车的人中一般有座位的人喜欢买报纸(消费者分析),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得特别多(销售数据分析)。于是,老伯每天叫卖报纸时,不再叫卖“快报、晨报、晚报”,而是根据新闻来叫,“汤山投毒案告破”、“非典疫情新进展”、“病毒研究有重大突破”等(对产品进行分析,挖掘独特的销售主张)。这一招十分见效,原先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买报纸。几天下来,每天卖的报纸居然比平时多了一半!老伯还凭借与车站管理员的良好关系,让同样下岗的老婆在车站摆了个小摊,卖豆浆。卖早点的摊点已经有十来个了,卖豆浆的也有四五家。而老伯不同,老伯只卖用封口机封装的豆浆,拿在手上不会洒出去。比人家多花了500多元买了一台豆浆封口机,豆浆价格比别人贵一毛钱。坐车吃早点的人通常没法喝饮料,因为怕洒。豆浆封口后,问题就解决了(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边缘产品)。结果,豆浆摊生意出奇地好!这样做了大约半年左右,车站一家报摊由于生意不太好打算不做了,于是老伯就接下这个地方支起了自己的报摊。老伯买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报亭,气派又
美观(有统一的VI———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有助于提升形象)。老伯的经营品种也从单一的卖报纸发展到卖一些畅销杂志(产品线延伸)。老伯还会搞一些优惠,比如说买一本《读者》送一份《快报》,因为杂志赚的比较多(促销策略,为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做促销,并选择受欢迎的赠品)。老伯的女儿周末在肯德基打工,经常带回来一些优惠券。于是,这又成了老伯促销的独特武器:买报纸、杂志一份,赠送肯德基优惠券一份(整合资源,创造差异化)。由于老伯这个报亭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销量,很快就被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他们在老伯的报亭里张贴了可口可乐的宣传画,安放了小冰箱。老伯的报亭不仅变得更漂亮更醒目,还能收一些宣传费,而且增加了卖饮料的收入(开发新的盈利项目成功)。老伯的卖报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每月的收入都不低于4000元。现在,老伯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在附近的小区里再开一家新的报亭(利用成型的管理和共享的资源,走连锁经营路线),把女儿将来读研究生的钱也挣到手!卖报卖出这样的经营哲学,这位老伯可算是真正的实战派营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