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判断危重急症的目的是,真正使垂危者能得到在现场有及时、必要的紧急救助;同时尽快地通知急救中心、急救站,附近的医疗机构的医生或家庭医生前来急救,这样才能不失时机,不耽误病情。
危重急症病情千差万别,但是垂危表现却有其特点,总的说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识别。
一、察看病人总体情况
病人总体情况,有的能“一目了然”,如严重的创伤、大出血,给人以“奄奄一息”的感觉。有的则需要认真识别,因为可能给人以假象。
一般先判明病人神志是否清醒。通常做法是大声呼唤或轻轻摇动病人身体,观察是否有反应。神志尚清醒的病人在呼唤和轻轻推动时会睁眼或有其他反应。病人如无反应,则表明神志丧失,已陷入危重状态。病人突然间倒地,然后呼之不应,情况也很严重,需积极救护。
除了病人的神志外,其他如病人的面色、肢体能否活动等都能反映病的严重程度。面色苍白或青紫,冷汗淋漓,肢体不能动,嘴唇、指甲发绀都是“不祥”之兆。
严重创伤时,除了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外,要特别注意头颅、脊柱有无损伤,因为可以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瞳孔反应
眼睛的瞳孔又称“瞳仁”,位于黑眼球中央。正常时双眼的瞳孔是等大圆形的(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炎除外),遇到强光(手电筒突然照射一下瞳孔即可观察到瞳孔的反应)能迅速缩小,过几分仲又逐渐回复原状。
当病人脑部受伤、脑出血、严重药物中毒时,瞳孔可能缩小为针尖大小,也可能扩大到黑眼球边缘,对光线不起反应或反应迟钝,有时因为出现脑水肿或脑疝使双眼瞳孔一大一小。瞳孔的变化提示了脑的病变的严重性。在抢救中,医生也经常观察瞳孔变化,因为能看出病情是在好转还是恶化。
当病人的瞳孔逐渐放大,固定不动,对光反射消失,表明病人已陷入“临床死亡状态”。
三、呼吸活动
呼吸是人生命存在的征象。婴儿降生下来的第一次啼哭,即开始了这个新生命的第一次呼吸。此后,呼吸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直至最后。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危重病人呼吸变快(每分钟30~40次)、变浅乃至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潮式呼吸是一种不正常的呼吸形式,由呼吸浅慢→呼吸深快→呼吸浅慢→呼吸暂停,约5~30秒钟,如此反复出现,类似潮水,表明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个别老年人在深睡眠时也可出现类似情况)。临终前呼吸缓慢(每分钟6~8次),不规则,呈叹息样,直至呼吸停止。在发生触电等意外时,呼吸是突然停止的。
检查呼吸的方法,通常观察病人胸廓起伏的情况,可以得知其有无呼吸。但当病人已处于十分衰竭、危重,呼吸运动很微弱时,则胸部起伏不易觉察,此时可以用一叶薄片(如棉花絮丝、纸条等)放在病人鼻孔前,观察叶片是否随呼吸飘动,以判定有无呼吸存在,呼吸是否正常。只要发现呼吸已停止,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四、检查心跳、脉搏
心跳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征象,正常人心跳每分钟60~80次。呼吸停止,心跳随之停止,或者是心跳、呼吸同时停止。心跳反映在手腕处的脉搏较易触到。心跳停止了,脉搏也摸不到了。心跳很弱或不规则,脉搏也摸不到或不容易摸到。
严重的心脏急症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创伤、大失血等严重的伤病危及生命时,心跳或加快,超过每分钟100次;或变慢,每分钟40~50次;或不规则,忽快忽慢,忽慢,忽强忽弱。当心跳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往往是心脏呼救的信号,都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些其他
检查心跳的方法,可以观察左前胸心脏的搏动,或用手的侧面在胸壁上触及,但在心跳微弱或停止时此方法无效。家庭备有听诊器的可试用其听心跳。
在民间,检查心跳的间接方法是摸脉搏。最常摸的部位是手腕处的桡动脉脉搏。当病人垂危,脉搏细弱,此处不容易摸清,可换用触及颈动脉搏动和股动脉搏动的方法。前者位于颈的两侧平喉结处,后者位于大腿根部正中。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积极进行心肺复苏或其他方法及时救护。
综上所述,识别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病人的危重程度。还有其他许多方法可以判断病情,但在紧急中,非专业人员,不可能全面掌握,只能是初步判断病情,以便采取简便可行的抢救措施,同时呼叫急救中心和家庭医生。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于片刻瞬间的则是心跳、呼吸的骤停。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病急症猝死,其他诸如触电、溺水、中毒等急症。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即为心肺复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