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报价¥25.10|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李亦园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5.10
目录: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理论,

品牌:李亦园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408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34370736

·条码:97875343707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为主,辅以量化的方法论,剖析中国人的理想性格及今昔差异,个人与社会、家族之互动关系,从儿童养育,仪式行为,价值观变迁看性格的塑造。本书能直探本心,完整生动地突显中国人的性格,帮助读者拓展视野、认识自己。

作者简介

李亦园,“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

编辑推荐

中国人具有怎么样的性格?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人是阳光热情,英国人则拘谨谦恭,那么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勤俭、刚毅、孝悌、变通、耻感文化、家族主义、笃信风水、明哲保身、好面子、功利性……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这些性格特征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系统,在与现代文明的斡旋中,形成了一套看似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游戏规则。博大的中华文明使得认识中国人的性格千头万绪、难以厘清,学科之间交锋、冲撞的结果汇集在这本书中,百家争鸣中自会带你走出一条理解自己民族的路来!

目录

简体版序言

再版序

序言

韦政通: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分析

文崇一:从价值取向谈中国国民性

朱岑楼:从社会、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论中国人性格的耻感取向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二十四孝中描写孩子或成人以后的孩子,以哺养的方式来孝顺父母

者共有八例,是在各种孝顺方式中比例最大者之一,占全体的三分之一。其

中三个是小孩子,五个是成人。这个现象可能有两种意义:

a.反映出中国人视孩子为储备之资产,是未来生活之保险。当孩子小

时,固然爱护备至,但多少含有养儿防老的意思,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够“

反哺”,像自己照顾孩子一样地照顾自己。换句话说,中国父母虽然对子女

极为疼爱重视,但并不像西方父母认为抚养孩子到长大成人后孩子就应独立

,而是认为彼此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应该终生持续。

b.孩子为父母找寻活命的或可口的食物,被强调为一种孝顺的方法。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中国人性格中的“口欲”成分很大,不

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如此,甚至于人与人的关系也赖以维持,属于所谓口欲

依赖型(oral dependent type)。这一类型的人,不仅依赖,而且要求很多

,人与人之自我界限(ego boundary)不清,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对方应该供给

,如果对方不给,则由失望转为愤怒,对令其失望之人怀有极强的仇恨心理

,这点从许多中国父母对于不能顺从其意思、满足其欲望之子女痛恨入骨的

程度得到证实。外国人与中国人为友,常觉得一旦交上,就黏在一起。这点

除了受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外,恐怕也与这种“依赖索求”的群体性有关。

依照中国社会的习惯,不要说亲友,连陌生人到别人家中造访,也不习惯先

打个招呼,求得允许,只要高兴就可一闯而入,甚且留食留宿,这与口欲依

赖型性格之特点——自我界限不明——正相符合。

由于这种相互依赖的特性,个人的欲望有待周围的人来满足,与西方人

主动地争求自己欲望的满足不同,所以中国人看西方人太现实,攻击心太强

;西方人看中国人太被动,太消极。中国人同时也对别人的需要特别敏感,

尽可能的予以满足。西方人与中国人相处,常惊讶其所表现的体贴、周到、

富有人情味。这实在是一种家庭间人与人关系的延伸。

P171-172

点此购买报价¥25.1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