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9.50目录: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汉语语法,
品牌:齐沪扬
基本信息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365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9787533628697
·条码:9787533628697
·版次:2002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媒体推荐
总序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开头就谈到虚实划分的问题。他批评了曾国藩的说法。曾氏在解释刘向《说苑)中的“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时,说在这些两字相同的句法中,上一字为实字,下一字为虚字。其实,曾氏讲的是个别词的用法问题,而不是分类的问题。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前边的“风”是指称,后边的“风”是陈述,这属于活用的范围。马建忠给词分类,目的是进行句法分析。他划分实词和虚词的标准是词的意义,即“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
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这种见解的影响深远,后来许多学者都采用了,大都认为有实在意义的是实宇,意义空灵的是虚宇。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題》中谈到虛实划分有不少分歧,认为原因是对意义的虚实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说:“看来光在‘虛、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他这里说的“实用意义也不很大”,指的是以意义作标准来划分虛实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他又说:“倒是可列举的词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词类(又叫开放的类)的分别,它的用处还大些。”按照他这个标准,代词当列入虚词,副词似宜列
入实词。
把可列举的词归为虚词,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可以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得到解答。书中指出:“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一则虚字比实字用得频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分别,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
这样看来,“可以列举”只是一种表象,而“影响很大”才是实质。所谓影响,这里指的是虛词所具有的造句功能。有些学者把虚词称为功能词(function word),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连属功能。基本功能又可分为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名词的功能是指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是陈述。当然,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如“今天星期三”,“星期三”是名词,这里用于陈述。“说说容易”,“说说”是动词,这里用于“指称”。连属功能包括连接和附着。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语气词附着于句,介词附着于名词或其他词语,助词附着于词或短语,其中结构助词“的”有时也起连接作用。当然,连接或附着只是形式,这种种形式都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我们着眼于功能,不妨把具有基本功能的词称为实词,具有连属功能的词称为虚词。采取这个标准,代词自然要划归实
词了,因为它具有指称功能。副词呢,它本来是个大杂烩。C.CFries在他的The,Struclure of English中把副词分为两类,一类属功能词,如very.、quite、rcal等,一类属非功能词,如there、here、always等。他重视的是两类词出现的位置不同。从位置上来考察,人们公认的虚词都有定位的特点:语气词总是出现在句末;介词总是出现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时态助词总是出现在动词性词语后边;结构助词一般出现在偏正短语中间,“的”有时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组成“的”字短语;连词一般出现在语句中间,有的也可以出现在句首,但永远不出现在句尾。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都是不定位的,可以出现在语句的前边、后边或中间。副词呢,绝大多数能出现在句中或句首,只有极少数能出现在句尾,如“很”、“极”、“透”,通常还需加“了”。可以说,副词基本上是定位的,因此可以划归虚词。
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在“区别”。从听和读的方面说,重在区别同异;从说和写的方面说,重在区别正误。把词区分为实词和虚词,再把虚词分成若干类别,这只能说是“浅尝”,当然不能就此为止。要达到既能帮助人们深入地学习汉语,又能为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的目的,必须对各类虚词分别作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加以解释,并总结出规律。这就是这一套丛书编写的主旨。
张 斌
2000年秋于上海师大
编辑推荐
本书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目录
总 序
第一章 汉语词类的虚、实划分研究综述
一 有关汉语词类虚、实分类的研究
二 关于汉语词类虚、实划分标准的研究
三 有关汉语实词、虚词划分的讨论
四 有关虚、实归类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转借是指出于读音形式相同或相近,一些实词可以被借用为虚词,虚词也可以被借用为更加虚化的虚词,尽管这种虚化方式通常并不直接导致新的虚词产生,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了该实词或虚词的虚化意义和虚化功能,但也有一些转借的虚化用法被固定下来了;语境吸收是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诱发某个成分虚化的上下文。
虚化是一种词汇一语法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认识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虚化现象通过主观的认知作用而得到确认,并最终得以完成其虚化过程。在语言使用、理解和分析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对副词化的影响,也包括三个方面:隐喻、推理、重新分析。
在作了上述的分析后,作者又着重指出,汉语中对副词的性质和分类问题及副词的兼类与范围问题的争论,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跳出传统的研究框架,而应当利用语法化的理论将共时的差异和历时的演变结合起来考察。从副词的虚化程度和句法功能来分的类,才是符合汉语实际的副词分类系统;根据副词的虚化程度,结合现代的分布,以原型范畴为基础确定的副词的范围,才是典型副词的范围。这篇文章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汉语实词虚化的诱因与机制、过程与模式,无论是对于汉语语法研究还是普通语言学研究,无论是对于历时研究还是共时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金昌吉(1996a)也著文谈到了实词虚化的问题。他在文章中主要讨论了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作者首先从“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这三个句式分析了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和过程。他借用徐通锵的话指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变异之源”,而“结构一有序状态的变异一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说明虚化的进程。结构的不平衡造成句式的分化及句式对动词的重新分工,从而构成新的平衡。在这个自我平衡调节过程中,动词义逐步丢失,走向虚化。所以“这个进程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是渐变的。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从词义上看是一个逐步抽象、引申的过程,而从句法上看,其最后的实现却是以语法地位的固定化为途径的。接着,作者又提出了认识虚化现象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即层次、分离、限定、持续和类变,对汉语自身的原则特点,包括系统性、持续性、限定性、同一语义范围内的优选原则、同义渗透、虚化链、分离和类变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从理论意义的角度论述了虚化
现象的重要意义,指出虚化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历时演变现象,它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