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5.50目录:图书,社会科学,综合,
品牌:刘纶鑫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44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210025847
·条码:9787210025849
·版次:2001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在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中,只有客家言不是以方言所在的地域名称来命名、而是以说这种方言的民系的名称来命名的。诚然,一方面,说这种方言的人一般都被作客家人,他们自己大都也是这么认同的;另一方面,目前客家方言的分布格局是明代未年、清代初年及此后客家人的迁徙形成的。
客家理论的奠基人罗香林在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中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副产品分,其先民大都原籍中原,从晋代永嘉之乱以来,在历 史上的几次大动荡中逐步南迁,并终于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形成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也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文化、风俗等诸方面都有逢己独有特征的民系。明末清初以及清同治以后,客家人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迁徙,并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面貌。罗氏的理论产生以后,对学术界的影响很大。不仅历史学界接受了他的理论,语言学家们在给汉语方言分区时,
媒体推荐
前言
在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中,只有客家方言不是以方言所在的地域名称来命名、而是以说这种方言的民系的名称来命名的。诚然,一方面,说这种方言的人一般都被称作客家人,他们自己大都也是这么认同的:另一方面,目前客家方言的分布格局是明代末年、清代初年及此后客家人的迁徙形成的。一般说来,客家人走到哪里,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方言带到那里。在国内的迁徙如此,他们迁往海外时也是如此。就目前所知,世界上现有客家人约6000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那些地方,也都有客家方言。所以,要想研究客家方言,最好先弄清什么是客家人。
客家理论的奠基人罗香林在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中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部分,其先民大都原籍中原,从晋代永嘉之乱以来,在历史上的几次大动荡中逐步南迁,并终于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形成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也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文化、风俗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特征的民系。明末清初以及清同治以后,客家人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迁徙,并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面貌。罗氏的理论产生以后,对学术界的影响很大。不仅历史学界接受了他的理论,语言学家们在给汉语方言分区时,也全盘接受了他的理论。直到现代的汉语教科书,还在转述着罗氏的客家迁徙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海外客家人寻根活动的频繁,在国内沉寂了几十年的客家研究又重新倔起,并成为一门显学。当代的学者大都能比较客观、历史地研究和分析问题,对罗氏的客家理论进行了审慎的反思。原来,“客家”一名,与东晋的“给客制度”和“侨客”并无联系,与唐宋簿籍上的“佃客”“客户”也没有传承关系。“客家”一名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广东中部,在那瞿,土著人将由广东嘉应州一带迁来的移民称为“客家人”,当地语音为[hak ka]。当时,甚至有人在“客”字的左边加上一个反犬旁,制造了一个“猕”字,污蔑他们既非粤人,亦非汉种。土客之间矛盾非常尖锐,并逐渐从武装的械斗升级到意识形态的斗争。于是,客家子弟纷纷著书立说,论证客家人源远流长,不仅是纯种的中原汉人的后裔,而且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理论于是应运而生,并成为其杰出的代表。现在看来,虽然其开创之功确不可没,但是,由于他的学说具有明显的时代功利目的,所以难免有许多偏颇。
有了被称为“客家”的人,他们说的方言也就被称为“客家话”。这两个名称,都出自民间,于文献中则首见于明末清初广东的部分地方志中。罗氏将它们理论化,但他的初衷并不是要将“客家方言”立为汉语的一大方言。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给汉语方言分区。他们接受了罗氏的客家理论,并把这一名称移植到方言理论中来。毫无疑问,客家人所说的话的确是一种汉语方言,但是,由于客家人的发祥地——闽粤赣之交既界连闽粤,更与赣语区紧密相邻。客家话与闽方言、粤方言有很多联系,与赣方言则更加纠缠难分。所以,自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以来,客家方言是独立为一大方言还是与赣方言合并为一大方言,学说界长期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揭示更多的方言事实:一是要不断完善方言分区的理论,统一认识。从这一目的出发,本书将江西境内客家方言的语言事实作客观的描述,希望能让人们对客家方言、特别是对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有更多的了解。
……
编辑推荐
在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中,只有客家言不是以方言所在的地域名称来命名、而是以说这种方言的民系的名称来命名的。诚然,一方面,说这种方言的人一般都被作客家人,他们自己大都也是这么认同的;另一方面,目前客家方言的分布格局是明代未年、清代初年及此后客家人的迁徙形成的。
客家理论的奠基人罗香林在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中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副产品分,其先民大都原籍中原,从晋代永嘉之乱以来,在历 史上的几次大动荡中逐步南迁,并终于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形成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也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文化、风俗等诸方面都有逢己独有特征的民系。明末清初以及清同治以后,客家人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迁徙,并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面貌。罗氏的理论产生以后,对学术界的影响很大。不仅历史学界接受了他的理论,语言学家们在给汉语方言分区时,也全盘接受了他的理论。直到现代的的汉语教科书,还在转述着罗氏的客家迁徙理论。
目录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客家”正名
一、引 言
二、罗香林的客家理论及其产生的背景
三、罗氏客家界说的辨正
四、“客家”概念的演化和客家迁徙史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上高与万载、宜丰界连,也有客家散处上高。史志载:乾隆二十二年,“末山、南里、北里、广安、永平、钦仁六处棚民设立棚长”,查考地名志,今末山等处确有闽西、粤东北明清时迁入的客家。高安与宜丰、奉新毗邻,在华林等处多修水、奉新、万载转迁的客家。
明清时,临江府领县四:新淦(今新干)、峡江、清江、新喻(今新余)。新淦、峡江没有客家,清江较少,客家主要在新喻。唐以后,新喻与闽粤就有较多的联系。唐至元代,外省迁入的七十七个基础村中,闽粤有二十六个,占1/3以上。当地有“离了福建,成不了新喻”的俗语,但先前迁入的闽粤移民早为土著了。客家入新喻是在明末,史载:“篷户常聚至数千”,张献忠入新喻,“异籍篷民,乘机焚劫”。客家定居在清前期,多分布在山区,类同新昌的耕山者。另当地也有康熙八九年间被遣屯田的郑氏旧部,但史无记载。今地名志据家谱记载,当地有些自然村是屯田者建立的。其中虽有一些是福建漳、泉、福、兴之人,但有一部分则是汀州人。或许是受屯田民的牵引,康熙年间入迁的客家基础村就达五十三个。雍乾时,当地还有一些是由闽西入迁的,清末则极少。
五、客家入迁南昌府
明清时,南昌府领七县一州。其中南昌、新建、丰城三县无客家,进贤极少,客家主要分布在武宁、奉新、靖安三县和义宁州(今修水)、铜鼓厅。义宁州,明末已有少量客家定居,大批迁入则在康熙三十年后。史载:“迨自康熙三十年,国家生齿日繁,闽广诸省之人散处四方,分宁地广人稀,因而诸省之人扶老挈幼负耒而至”。入迁者中,一部分直接由闽广迁入,一部分则是先期迁入南、赣等地的客家再度转迁。史志中称之为“赣民”,实是客家。先入者,有的得无主荒田顶粮完课,寓图附甲,占籍自耕。如“武乡二十五都一图六甲,旧为陈英俊,本递至康熙年间,丁口已绝,存有虚米五斗七升,无人完课。时有赣民吴朝阳……共八姓,康熙十七年各递呈请,顶粮承递”。“安乡十二都六甲,旧为许、邬、周三姓,康熙四十年,周姓丁粮已绝,邬姓分户,许姓仅存一人,虚米五石有零,不能完课,有赣民谢子华……共十六姓,于康熙三十八年来宁耕山,州牧程起周据许姓呈请,召集十六姓以及本省闽广杂客户项粮承递,时怀远尚未立都,故得寓图附甲”。稍后至者,一般都先为佃农,但“缘旷土之租甚轻,久荒之产极沃,而无产之人得土耕种,其力倍勤,故不数年家给人足,买田置产,歌适乐郊矣”。当地地名志也屡见客家买田置产后沿袭旧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