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5.3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新闻,新闻史,
品牌:黄瑚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53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309025717
·条码:9787309025712
·版次:2004-0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
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本书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本书可用作新闻传播学科教材、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作者简介
黄瑚,男,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法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 1986年7月留校执教至今。在复旦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进修一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还曾赴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赴澳大利亚参加 “跨越文化的领域:亚太地区的传播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著有《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参加撰写的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海新闻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等十数部著作、教材和大型辞书,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
媒体推荐
后记
作为一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后辈,虽然已作过不少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专题研究,并发表过一些有关论文,但撰写一部阐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的通史,仍有诚惶诚恐之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成果大多为资料性或专题性的文章,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著,如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生》等。但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则数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第一。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在收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闻学者,戈公振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停留在中国新闻事业(当时主要是报业)的形式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戈公振后,许多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认真整理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一批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则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重点。20世纪50年代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描绘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条历史轨迹以中国新闻事业的宣传内容为重点,以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为主线。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里程碑。但是,这一新的成果,由于过分强调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忽略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方汉奇、李龙牧、宁树藩、丁淦林、赵玉明等一大批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学者借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强劲东风,在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时,内容与形式并重,不仅继续强调对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晶,凝聚了50多位潜心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前辈和新人的心血。《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但是,这部《通史》仍然以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为全书的主脉络,沿袭50年代末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法,许多章节的安排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相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大缺陷。
因此,努力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是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事实上,目前已有许多新老学者正在进行这一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于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因此,作者在撰写这本教材时十分重视其教学性质,大量吸收了前人和当今其他中国新闻事业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作者还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最能体现出本书研究性质的是,作者不再沿袭传统的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分期法,而是尝试依据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重新进行历史分期,描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时也力图符合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作者的唯一希望是,这一尝试能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作出一些新的贡献,增添一点新的东西。如有不当之处,诚望中国新闻事业史新老学者和广大读者教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丁淦林、宁树藩、徐培汀、姚福申、马光仁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此外,作者还曾得到不少同学、同行以至学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又想起了一位前辈的教诲,录此以与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同行共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字空。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
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本书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本书可用作新闻传播学科教材、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886年6月24日,《广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是邝冥照,王编相继是吴大猷、劳保胜和朱鹤。《广报》的内容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它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各地和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西贡、小吕宋、旧金山等地,颇受海外侨胞欢迎。1891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犯了广东总督李小泉,被加以“莠言乱政”、“淆乱是非”的罪名查封。邝其照等人便将馆址迁往沙面租界,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渐肆议论,指谪政治,官无如何”。1900年《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租界当局查封。邝其照等人又将报馆迁出租界,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发行,并创办《岭南日报》与之配合,一直出版到1897年。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在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中·,王韬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最为成功。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江苏苏州人,18岁考取秀才,22岁去上海,在外国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工作。1861年回家探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后为此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1867—1870年间,他随理雅各到英国“佐译经籍”,又两度游法。在此期间,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直接考察,深感中国落后,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奋起直追,才是中国的富强之途。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搜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1897年病逝。主要著作有《殁园文录外编》等。
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为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