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60目录:图书,文学,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左成慈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30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305040673
·条码:9787305040672
·版次:2003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余纪忠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而又有相当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国民党开明派、民营报人,其办报思想经过形成期、确定期、发展期、升华期四个阶段。他地报禁解除前就积极倡导“开明理性求进步,自由民主爱国家”的办报理念;报禁解除后,经过发展,升华为“政治民主、民族认同、稳定大局”。他追求国家统一,表现出深深的爱国情怀,使《中国时报》成为台湾社会言论的中坚,社会公义的维护者,媒体典范与创新者。同时,由于时代、环境和政治立场拖把局限,余纪忠办报思想和实践也具有若干偏误和缺失。
本书试图系统、全面地研究余纪忠在台湾报禁解除后办报实践所体现的办报思想,揭示其办报思想对台湾社会开放与民主化变革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媒体推荐
序
(一)
适逢台湾报业巨星、南京大学历史系杰出前辈系友余纪忠先生逝世周年忌日,笔者奉左成慈教授所嘱,为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报禁”解除后余纪忠办报思想与实践研究《1988—2001)》的正式出版作序。回首余先生93年的人生历程,笔者不胜感慨与仰慕,愿以这篇短文回应成慈之嘱,并深切祭奠余先生。
余纪忠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于1928年秋考入中央大学历史系,是该系首届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余纪忠就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向国民政府请愿抗日。次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十九路军奔赴上海抗日。193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及经济学院进修。七·七事变后,余纪忠毅然回国从军抗日。抗战胜利时,他担任青年军某师政治部主任,中将军衔,曾任国民党中宣部特派员。后辗转赴台,“对政治深感失望。……决定另辟途径,以办报达到言论报国的职志。”1950年10月2日,在台北创办《征佶新闻》。1960年元旦易名《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日,再易名《中国时报》,迄已50余
载。当初是一张四开油印小型报纸,市面销售量不过10余份。经过余纪忠半生的锐意经营,扩展为巨型的集团企业——中时报系,涉及报业、出版业、旅游业、影视业、文化及其他产业,成为台湾媒体巨星。《中国时报》在2002年4月10日发布余纪忠辞世的消息称:
这位跨越世纪交替、见证历史起落,屡次在时代转折中发挥关键力量的报人,以凛然的风骨、对民主法治及民族认同的坚持,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巍峨身影。
因此,研究余纪忠的思想与事业,尤其是办报思想与实践,是当代台湾史的重要课题,不仅极具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余纪忠先生情系母校,强烈关注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捐巨资参与建造浦口校区的教学实验楼——玉辉楼,设立华英文教基金,资助母校精英教师出国访学,中时报系与南京大学互动频繁,结下了深厚友情。笔者曾任历史系主任,参加接待余纪忠先生等中时报系领导,深切体认到余先生对母校的热爱与肯定,更感受他对南大人的殷切期许——把南京大学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这正是世代南大人的奋斗目标,余先生为此奉献了自己的心力,也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二)
成慈于197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笔者则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当时新留校的教师都被安排在13舍住宿,遂彼此结识。虽然专业不同,年龄相殊,但颇为投缘。成慈为人热诚机敏,学识广博,对人文社会科学颇有兴趣,我们多有交流切磋,相互增进了解,渐成益友。后成慈在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担任行政副主任,笔者则在中心执教,友情更加深厚。期间,出于工作需要,成慈转而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国际问题。我当时还为他们教过《台港澳事务概论》。成慈潜心学业,多思好问,成绩优秀,其文科学识明显长进,尤其对国际事务、台港澳事务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也掌握了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方法,成功地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在学科转型和结合上,成慈堪称范例。同时,他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在南京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有所开拓与创获。
未久,学校成立发展委员会,成慈因其学识、能力与责任心,被派驻香港,担任办事处主任。他只身赴港,广结善缘,宣传与推介南大,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不断取得重大业绩,深受学校各方的高度肯定。面对沉重的筹资压力,能够取得持续的成绩,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成慈付出的辛劳和智慧令人敬重与感佩。更值得嘉许的是,他虽然身处香港闹市,工作相当繁忙,却能坚持学业的深造。1999年秋,考入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当代台湾史。笔者有幸担任指导教师。我们原本就是知交益友,而今则增添师生情缘,友情更深入一层。
……
编辑推荐
余纪忠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而又有相当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国民党开明派、民营报人,其办报思想经过形成期、确定期、发展期、升华期四个阶段。他地报禁解除前就积极倡导“开明理性求进步,自由民主爱国家”的办报理念;报禁解除后,经过发展,升华为“政治民主、民族认同、稳定大局”。他追求国家统一,表现出深深的爱国情怀,使《中国时报》成为台湾社会言论的中坚,社会公义的维护者,媒体典范与创新者。同时,由于时代、环境和政治立场拖把局限,余纪忠办报思想和实践也具有若干偏误和缺失。
本书试图系统、全面地研究余纪忠在台湾报禁解除后办报实践所体现的办报思想,揭示其办报思想对台湾社会开放与民主化变革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目录
《南京大学博士文丛》总序(洪银兴)
序
前言
第一章 余纪忠与《中国时报》
第一节 报坛巨人余纪忠
第二节 解禁前的《中国时报》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历经兴亡交替,战乱相寻而能够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士人群体发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功能。士人也就是我们通称的文人、读书人,西方社会18世纪才出现的所谓知识分子。在我国,士人群体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存在。正是士人群体的创造、传承与弘扬,才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能够巍然长存。我国的士,自古以来即分布在政府与民间,无论在朝在野,其主流意识都以担负起天下兴亡、人民祸福的责任为己任。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中国的文人或士,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涵养,尽管个人的性情与日常作风差异很大,其精英分子都遵循儒家的基本规范,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善尽对国家、民族、社会应尽的义务,即使到了近代,这一传统仍然延续和发扬。
余纪忠是一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学深厚,父母均对其灌输爱国的思想,有深厚的中国伦理观念。他深切感悟到“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注定背负了责任,不只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余纪忠是中国知识分子兼报人,“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是承士大夫的儒者,用媒体作工具,结集不同的人在论坛上发表意见”。余纪忠在办报的实践中,在社会上,都始终不忘其知识分子的身份,其言论重质量、重理性温和,不骂人、不激烈、中间、两个立场均顾及。余纪忠在发表言论时,顾虑比其他报纸多,既考虑海峡两岸的平衡,又考虑统“独”平衡,政党平衡。应该说,余纪忠政治态度的考量表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理念。
孔子说,“圣之时者,君子不器”。余纪忠或多或少受这种理念的影响。这里的“时”是时务、时机、时宜等等,余纪忠对大的形势和趋势看得很准,有远见。他能敏锐地察觉时代的趋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路向,作出新的变革,既因应这一发展趋势,又着眼于长久,保持理性的思维方式,切合现实社会环境。综观余纪忠的办报历程,虽然也曾积极配合台湾当局,也曾支持李登辉,但是,几十年来余纪忠的几个基本的理念没有变,一是发挥言论的影响,二
是民主自由理念的坚持,三是中华民族的理念未作调整。在这样的前提下,置身于一个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余纪忠做一些配合“政府”的事,“小骂大帮忙”也就不难理解。
余纪忠之所以能够审时度势,正确判断时代的潮流与时势发展的方向,与他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热爱读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余纪忠每天要看报纸,晚上看书,经常看新书,读书较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