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一次谈谷歌,可能是第一次写李开复。谈到李开复之前,我先给出一个数据:在谷歌www.google.cn搜索“李开复”,约有943,000项查询结果;在百度www.baidu.com搜索“李开复”,找到相关网页约4,500,000篇。这个数据对比,想来李先生的解释有很多种。那么,究竟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搜索结果更接近真实?
我抛出这个话题,不过想说:合作的目的是互补,竞争的前提是差异化。或许,由于百度与谷歌搜索结果的差异,才决定了它们作为竞争对手的性质,暂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假如某一天,谷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谷歌携手百度进入##搜索产品市场。”只要百度不排斥这种可能,可以认定谷歌的合作诚意不因对象而改变。
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敌人是前进中的动力,最大的敌人也可能是最好的朋友。在电视剧《亮剑》中,生死攸关之际,楚云飞依然牵挂对手李云龙的生死。如果不是信仰不同,他们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以此推论,谷歌与百度的信仰有差别吗?即便有,又有多大?退一步说,在百度、谷歌、雅虎等若干对手中,非要分出一二三来,又图的是什么?
在搜索领域,微软与Google算是劲敌吧。李开复离开微软改投Google,他不忌讳从敌人到伙伴的角色。在中国大学生眼里,他还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导师。他自身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的身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及地位,为什么不可以发生改变?敌人不必永远是敌人,李开复的期望值有多高,实在是常人无法企及。
从竞争对手到恶性竞争,为的是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这一点,中国式的“土狼精神”诠释者——马云最有说服力。他用事实证明了,比如:雅虎中国-3721PK中文网址,马云放弃了3721的主业“网络实名”,CNNIC少了一个强敌。再如:eBay易趣PK淘宝网,无疑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导致重组为Tom易趣,前景还难以预料。
李开复呼吁产业摒弃恶性竞争与自相残杀,大约指的不仅是这些。他的本意,可能是广泛意义上的竞争与合作。比如,SP就不能为电信运营商所垄断。如果是那样,当年就不会有一批SP网站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溢。展望3G带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电信运营商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垄断必然带来一定的颠覆作用,资源只能让业内望洋兴叹。
从全球来看,Google无疑是一家优秀而伟大的企业。而Google(谷歌)在中国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无论换了多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无法改变谷歌与百度并驾齐驱甚至于一枝独秀的精神面貌。谷歌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想来,也是李开复致力于思考与解决的客观现状。他的演讲天分不错,不过高调之于企业却很难换来更多的市场份额。
我们看到,在李开复治理下的谷歌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新浪谷歌战略合作。但合作不是企业及产品竞争的根基,它只是营销策略和推广方式。西方的经济学法则未必适合中国国情,国内网民的习惯未必是营销所能改变的,还在于产品的适用性。李开复还是应该考虑运营上的顺势而为,敢于竞争,深入到用户的举目投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