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90目录: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其他科普读物,
品牌:秦伯益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7801871812
·条码:97878018718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伯益院士近年来在各大学和科研院所演讲的精选集,也收入秦伯益院士的部分研究论著和散文。内容包括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科研道德、科技评价、文理交融、青年成才、领导艺术、人口与健康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直面当前科技界存在的问题,坦诚建言。作为一名老科学家,他对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
作者简介
泰伯益,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
媒体推荐
序言
我久久凝视着面前的秦伯益院士自选集《漫说科教》。细读中,不时感到共鸣。碰到共振处,常思绪翩跹,夜不成眠。主题的重大,“出世人”的洒脱,论点的新颖,文笔的流畅和对若干社会问题的科学阐释都散发着清新而引入思索。
“科教兴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从晚清、辛亥、五四、人民共和国的12年科学规划、1978年科技大会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这是数代革命先驱、志士贤达和不断壮大的知识界、科技界为“德赛升堂”长期呼号呐喊,苦谏吁请,疏谋献策,拼搏献身而取得的成就、争来的成果、赢得的胜利。凡经历过20吐纪艰难曲折的人们,视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甚于珍宝,高于生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是民族之幸、人民之福、富民强国的保障和祖国兴旺发达的预兆。然而,从该战略的确立到全社会落实,尚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只有激扬战旗,唤起社会的共识,才可能薪火不熄,形成民族传统,兴国夙愿才能实现。经济的不发达,教育的滞后。封建文化的淀积,短期功利的误导,迷信和愚昧的泛滥,都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科技工作者每当看到逆流,碰到障碍,遇到阻力和困难,莫不如鲠在喉,心急如焚,挺身而出,挑战谬误,戮力抨击陈规陋习。以至奔走呼号,秉报有司,著文演讲,苦口捧心以悟世人。此景斯情,令人感
佩。
新世纪伊始,中外学者于2002年4月云集北京,出席“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少长群贤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明清以降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盛况空前,反映了知识界、科技界对这个命题的极度关注。人们都希望通过抚今追昔,浓陈前鉴,警示今人,留戒后生。研究和参鉴历史不仅是历史学家们的任务,也是科技界和知识界的责任。明鉴史训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对未来各级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伯益院士在此会上作了题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报告。他直面现实,坦诚不讳,在与欧洲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比中,深刻、全面剖析了中华古国“近代沉沦”的内部原因,揭示了“明清盛世”的虚伪,封建政治和文化的危害,统治者的自我封闭、傲慢自大和决策错误。他提出,研究历史科学不能只以民族感情为出发点。晚清这段历史,“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无情战胜”,“人类历史充满了冲突和战争,从来就有强国对弱国的侵略,侵略的对象总是弱国。…‘我们的思维方式总喜欢单向地谴责列强对我们的侵略,而不愿意双向地同时谴责自己为什么会被侵略。” “责人,容易自慰、自谅、自弃;责己,才能自醒、自强、自新。”这种提法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秦伯益这样鲜明地提出观察中国近代史的新角度,很有见地,值得国人深思。
毛泽东读史的印象是“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无论是世界史,抑或中国史,充满了算不清的旧账,写不完的悲剧,剪不断的怨情。如果认起真来,对春秋战国以来的重大事件都要爱憎分明,分清敌我,你会感到周围全是敌人,难得一个朋友。事实上,哪国没有被侵略过?就连至今恋恋“日不落国”的英国,也曾被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一5世纪)、北欧海盗(公元5—9世纪)和法国人(1066)入侵和占领达800多年之久。如果中国人今日仍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研究包括科学史在内的科学问题,那就可能走偏方向,远离“与时俱进”这个时代精神。
……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漫漫科教兴国路
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
可持续发展的大敌——社会浮躁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漫漫科教兴国路
1995年5月6日,这个日子肯定将永载中国史册,而且岁月越久将越显得其重要。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中国靠什么振兴?中华民族靠什么实现伟大复兴?一百年多来中国好几代政治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都在寻觅。曾有过多种理论设想,也有过多番实践探索,都失败了。终于,现在找到了这条已被很多先进国家证明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决心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上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愿意接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尽管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来比,中国的这一天来得晚了些,但不要紧。中国这艘巨轮,一旦方位摆正,定将全速前进。
前进中会有逆浪,会有暗礁,会有不测风云。但一经启航,决无退路。因为在这艘巨轮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积累着太厚的血泪记录,遭受过太大的灭顶祸灾,寄托着太重的民族希望。它已经从漫漫的长夜中驶出,它正驶行在漫漫大海上,迎着朝阳,走向世界。
一、探索之路何其远
西方发达国家从17世纪开始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也是从那时起,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相互推动,良性循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为什么中国直到20世纪末才有这种认识和觉醒?
如果说,鸦片战争前,中国从上到下都不了解西方的进步,不认识中国事实上的落后,那么,鸦片战争后,为什么又经过了150多年的曲折与徘徊?
(一)远在长夜难明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毛泽东在1950年国庆观剧时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述了鸦片战争100多年来中国的形势,写出了过去那段历史时期的漫长和黑暗,也写出了广大人民盼望光明的焦急和殷切。解放前,中国一直在黑夜里。天难亮,路难行。“长夜漫漫何时旦”?何处漫漫是归程?其根源就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横行作恶,百鬼肆虐,群魔乱舞。
那时,中国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看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看到发展科技的重要。他们也作过呼吁,但这些呼声都敌不过“三座大山”的顽固强劲。矢志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技的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运动领袖始终不可能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樊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大改革。应该看到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