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的信息为何不能免费

王朝网站推广·作者佚名  2011-12-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NASA,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简称。

我之所以开篇说它,是因为它在8月初宣布,在未来50年来,它将会陆续把这50年来的载人和无人太空计划、图片、视频、影片以及其他资料,悉数转换为数字格式,并公开在一家非盈利的旧金山公司Internet Archive网站上。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中国,郑州下了一场暴雨损失惨重,但大部分市民却没有接到暴雨短信预警。据悉,该省灾害预警短信被河南省气象局下属的河南华云公司垄断,该公司制定规则谁交费就先给谁发送。

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就很值得玩味了。第二条新闻说的是国外在公众服务信息上的免费措施,而第一条新闻则是我们国内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公众发布服务信息的反差,就比如说这个天气预报,本来是服务公众的免费信息,却首先要交钱,变成了敛财的一个手段,从而导致产生了“该局最会赚钱的一个部门”。

互联网和手机的蓬勃发展,为公众服务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数字化的手段,公众可以利用这些数字化手段,更好的享受公共信息服务,从而避免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安全。

公众服务信息本来应该是要为最广大的老百姓公开服务的,可是却被某些人、某些单位作为垄断资源,作为独特资源,巧立名目向公众收费。且不说像国外那样,把“50年来的载人和无人太空计划、图片、视频、影片以及其他资料”这样的珍贵资料与公众分享,就说普通的天气预警、交通信息、图书信息,又做到全部免费了吗?

不过,好苗头还是存在的。比如北京今年来相关部门利用手机短信在公众服务信息上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前两天实行了四天机动车单双号,我就接到了事前提醒、事后感谢的短信。

努力是存在的,也是可喜的。但是大多数还是不能做到的,究竟是什么阻挡数字化公众服务信息不能完全免费呢?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免费就会动了某些人和某些单位的奶酪。长久以来的游戏规则已经养肥了很多人,养肥了一些“该局最会赚钱的部门”,一旦免费,就会损害既得利益。

其次,公众服务意思有待提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主任胡小明就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呼吁中国的电子政务要进一步提供公众服务意识。政府的威信、社会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政府开展公众服务的效率都将成为左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最后,要扭转认识。除了个别需要保密的资源外,所有属于国家的资源,也就是属于公众的。既然是公众的资源,就应为公众所享有,其与公众的距离就不应该用付费来加以连接,这是公共管理的畸形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