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专栏,分别起名叫“中国式通信”和“传统下的互联网”。互联网也好,TMT也罢,无论是多“新”的新经济,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落到实处,这便是我将专栏加上“中国式”、“传统下”这样定语的初衷。
方兴东先生说互联网是“零重力”:“在互联网有一个说法,叫做零重力,传统公司是一个有重力的企业,而互联网公司是一个零重力的企业。互联网的创业者基本上属于无钱无势的人,迅速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起来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借助中国传统领域的各种资源。”
对此,我的理解是,“零重力”相当于“一张白纸,从头开始”。既无负担,但也无太多行囊。从社会学的角度,互联网为社会资源特别是财富资源的二次分配做出了典范。当我们还在仰望星空,当我们还不能通过一个良性的制度来实现社会资源合理合情分配的时候,互联网创业成为草根自力救济的最好选择之一。于是,互联网创业综合症像传染病一样在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青年中泛滥。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孩子,都是草根,也都是“于连”。然而,在我们这个依然缺氧的土地上,互联网虽然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但并没有让他们过得更好。对于一个试图去做创造者的创业者来讲,更是如此。我们的创业者,还有那些希图过河的卒子们并不一定好过《红与黑》里的于连。于连因为语言天赋,得到过“天使投资”;尽管后来,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不择手段,并因此感到了幻灭。可是我们的创业者,虽然得到了不管是天使般的还是恶魔般的投资,可并不存活在后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个沃饶的土壤。
其实除过幻觉、幻想和无奈以外,我们当下生活的国度时空,并不是互联网草根创业者的乐土。这和我们生活的社会气候是一致的,互联网不可能幸免于外。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几千年难遇的年代:信息的社会、农业的社会、工业的社会交相混杂;价值取向和理念既多样也“单纯”......而当你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泡沫和催情剂比比皆是。
因此,创业者们开始了“适应”这社会,学会了浮躁,学会了做秀,甚至学会了说谎和“指鹿为马”。这便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经济之于人的主流风气。务虚比务实多,可能是因为着急;做秀比做事多,可能是骨子里认为,互联网本就是个马戏场。这一切,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在传播上的放大优势,就投射出一个脏、乱、差的互联网人文环境。这或许是“零重力”一个负面:因为没有重力,所以脚踩不到实处,所以发飘。我看到许多的互联网企业把钱花在了公关和炒做上,似乎互联网要的只是眼球效应,而不管这种效应是正是负。然而殊不知,互联网和其他行业一样,并不存在特别的、特殊的光环。互联网虽然看似虚拟,但处处都要落到实处,就像古人所说的“借假修真”一样。
新经济的很多问题其实一点不新,因为新经济的参与者们依然是旧人。我们的“旧”,也许并不全是我们的错。此刻我突然想起老崔的歌词“我们生活的这辈子有太多的事还不能干(《无能的力量》)”。做为如何一个人,一个草根,真得能从商业角度去超越这个时代吗?能。但我们首要的是去伪存真、借假修真;我们不能因为先天的、宿命的一些因素,就一错再错,我钦佩那些互联网草根创业者,但我愿意和他们面对的是新经济中的新问题,而不是那些看似新鲜的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