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就洪波最近的一篇日志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话题涉及到近期在网络上极其热门的口碑营销。我对这两位大牛的主张没有任何褒贬的看法,这里,我只是就自己对口碑营销的理解写一篇日志而已。
首先,我始终认为口碑和人的信用度有关。虽然在澡堂子里听到的流言很容易传播,但也不可否认,亲朋好友对我的传播会让我更有一些Mindshare (意识占有率)。人际传播是从self disclosure(自我披露)开始的。我在msn上遇到加我的人,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姓名?我认为这是人际传播的首要法则。大丈夫坐不改姓,行不改名,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肯披露的,说出来的话,可信度有限。
Blog,是一个很好体现自己信用度的方式。wealink崇尚实名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形之下,我的确不太看好BBS中的口碑传播。BBS的用户只是一个ID,除非他/她在BBS里混了很久有一定的知名度,否则,这个ID很难承载起口碑传播的责任。
第二个我需要阐述的观点是,口碑传播分为两种。
其一、纯粹的依靠口碑传播起来的某种流行。
在我过去的文章中,反复提到的例子就是怪癖游戏。至少我从来没有见过标准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对此事进行过议程设置。但怪癖游戏极其流行,而且传播的速度极快。后来还派生过一些旁的blog点名游戏,也具备一定的流行性,但始终比不上怪癖。第一个把亭子叫“听雨轩”的人始终是最有创意的人,后来者,未免俗套了一些。因为,口碑要传播的,是不同寻常的东西。
怪癖游戏没有商业性。所以我又经常举第二个具备商业性的例子:长尾理论。哦,我要说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那本书。据我的考证,这本书在未出中文版前已经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出了中文版后,在短期内迅速爬到当当的畅销书榜。这应该是事先那个“传得沸沸扬扬”的功劳。所以,我始终看好书本的口碑传播。利用blog进行书本(或者其它什么文化制品)的营销,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不过,不是豆瓣那种形式。
其二、借助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传播起来的口碑。
事实上,这就是事件营销。
在《口碑营销》这本书里,作者开篇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他们搞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意即你只需一半的钱就可以买到东西。为了推广网站,他们居然让美国的一个小镇!
他们并没有花多少钱,因为那个小镇实在太默默无闻了。为了当地的经济,小镇也乐意进行改名而名扬天下。于是,大众媒体蜂拥而至,从电视广播,到报刊杂志,全方位地报道这个事件。而人们,也由大众媒体的这轮议程设置,开始口耳相传这个网站
这就是口碑营销,当然,你可以把它称为事件营销。根本逻辑是:捣鼓出一个事件,大众媒体跟进,人际传播蔓延。在这样一个逻辑里,有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口碑营销(或者叫传播),是目的,不是手段。
在我看来,对于口碑的商业性利用,更容易切入的是第二种方式。话题广告不是口碑营销,把口碑当工具进行营销的,会误入歧途,最后把自己blog的口碑都砸进去。如果我这个blog成天在那里接话题广告,或许,会出现大批的退订。我很想做个小小的研究,但估计没有一个blog会乐意试一下。
一个品牌,它所需要的就是看到人们不断地在讨论它的品牌。是直接让他们讨论呢?还是借助大众媒体之后再让他们讨论呢?
所以,我从来秉持这样一个观点:Blog营销不是什么颠覆性的营销革命。因为还是需要大众媒体介入。而blog存在的理由是:可以更快速更广范围地进行网络“人际传播”。在我眼里,blog,就是网络上物化的“自我”。
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让香港的太平绅士直接发表对某品牌的看法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褒义的),但让他们发表对于某品牌制造出来的某个事件的看法,还是有可能的。而后者,千万小心,那是目的,不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