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股市绝对是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时代。那一年,我成功投资了风华高科(000636.SZ)、东大阿尔派(600718.SH)两只科技股,获利甚丰。不过炒股始终是赚取资金的一种手段,我想干出点事业来。于是我在股市上淘到第一桶金后并没有继续沉迷于股市,而是及时抽身而退,把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浪潮。我觉得,有理想色彩的生意才是大生意。
正好这时因看不到公共信息网的前景,海南省政府决定放弃对互联网的继续投入,海南公共信息网不得不进行重组,而我对网络越来越有感觉,于是决定下海,把在股市所赚到的钱来做自己的网站。1999年我与另外两名合作伙伴在IT业种下我们的投资幼苗:海南在线、海南旅游网、天涯社区三个投资项目,同时也种下了我自己的梦想。海南在线做的是区域门户接入模式,在其他地区都是以中国电信或者政府主导门户的时候,海南对民间资本倒是敞开了胸怀;海南旅游网对准的是海南庞大的旅游市场,这在整个业界并不缺乏可以参照的模式;天涯社区最初只是一个萌动的人文意念与单纯的模仿,我当时看到了网易社区的雏形,做一个充满人文情结的个性化的网络虚拟社区。这其实源于我自己身上深深的人文情结,毕竟我是中文系出身的,探索与尝试的步伐就这样迈出来。这个尝试在当年就收到了业界的评价“最有人情味的网络社区”。但很快我就发现根本没有人会在我的天涯社区上投放广告,海南在线的主要收入还是要依赖于对外做技术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不景气,我决定把互联网先放在一边,而要在IT上走得更远些,于是在2001年收购了金蝶公司的海南分公司。我一开始就强调做项目,做收入,如怎么注册域名,怎么做网站,如何设计网页,软件如何开发等,做了一批政府企业上网。
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寒流很快袭来,正如当初的遍地开花一样,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网站象流星划过天际,我开始后退,挟裹着天涯小心翼翼退守在一个角落。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个事业部压缩到只有一个人。但就是在最寒冷的时候,我们克制住了烧钱取暖的欲望,控制成本保存战斗力准备了足够的过冬棉袄,我们也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暖过冬。在那个最困难的日子里,整个天涯社区只靠一个人来维护,其他的都是义务的管理员。现在想来,或许这么做也是歪打正着,因为没人有精力去管,结果全凭网友自由发挥,竟然不知不觉有了点小名气。像现在当红的写手宁财神、邢育森、慕容雪村和当下时评作家王怡都曾当过我们的版主。回过头来看,走弯路还是有好处的。至少现在我们做IT就做得比较聪明,刚开始100%做网络,后来60%做IT,靠IT短线收入以短养长,去年提出来要把大部分资源集中到互联网,现在70%在互联网,30%在IT,让两个主营业务互相呼应。
海南在线以及旅游网还有现有的一些赢利点去支撑,网络社区的发展模式则无法逃脱是要靠点击率与访问流量上的增加来聚集品牌人气,在尚没有赢利模式支撑的背后,很难保证它的独立,网易选择了其他多元化发展模式并重的路径,社区则在多元化攻势面前边缘化,而难以支撑的西祠社区被易龙以极低的价格变成囊中物后以找到了冬天取暖的依靠。也有资本想趁虚低价而入,将天涯社区收购过去作为门户的一块内容,但我倔强地将旗帜一直扛下来。相当一段时间里,支撑天涯社区的是其它两个项目和我自己不断的投入。在这样的互联网萧条季节里,我小心翼翼固守着自己的领地,让天涯社区成为斑竹管理的一块试验田,从而培育了大批的忠诚用户,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做网络的人一定要有梦想。“天涯”在中文里代表永恒,代表无穷,代表人类能够感知的整个世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经过6年的发展,熬过寒冬的天涯社区已经由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小论坛发展成为执中文BBS牛耳的大型综合社区,成为众多网友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一个强势的网络品牌已经确立。它拥有大量忠诚、活跃的用户群。截至2005年6月,注册用户达到600万,活跃注册用户达到350万,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8万人。在《世界经理人周刊》和世界IT实验室共同发起的2004年年度“中国BBS社区100强”的大型评选活动中,天涯不仅与西祠、网易一起进入前三甲,综合排名第一,还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第一名”、“中国成长最快BBS社区”第三位、“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社区”第三位及“中国10大最具创新力BBS社区”第五位。面对这个结果,再想起当初在互联网里的苦熬,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