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会强烈的影响实践。当然,六度空间理论也不能例外。
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这个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 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那么,怎样用数学理论揭示 “六度分割现象”?这是现代数学领域又一个重大的数学猜想。
IT精英们可不管数学领域的事情,他们把这个理论充分地应用到互联网上。尤其是商务人士趋之若鹜的商务交友。
美国的LINKEDIN成功了,欧洲OPENBC(现改为XING网)也成功了。去年12月7日,OPENBC在德国法兰克福主板上市。首日股票定价为30欧元/股。通过大约130万股的增资XING网收到3570万欧元净现金。这也是全球首家商务类SNS网站上市。另外,从各种渠道印证,美国的LINKEDIN也将在明年上市。
然而在中国,这个理论似乎也有点水土不服,目前没有一家取得成功。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六度空间理论在中国能搞商务交友吗?IT评论人刘兴亮有以下几大疑惑:
1、能有精力管理过来六度好友吗?
六度空间理论要求我们管理六度好友,但是,我们能管理过来吗?估计很多人连自己的一度好友都管理不过来。最近看到很多人在清理自己的MSN好友,包括我在内,上面有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是干什么的。
2、度与度之间的强度如何把握?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3、能分清沙子和金子吗?
商务交友网站旨在替人寻找商务伙伴,把他人的人际关系网络转化为直接的商业利润。可是,从沙子中挑出金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年轻的商业模式前进的道路上,还横着信任危机等深具中国特色的障碍。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依然看中眼球效益,这样细分用户群的模式是否有点超前?
4、能过了“请客吃饭”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防线吗?
六度空间理论和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相抵触。在商务交友中,六度空间崇尚通过朋友介绍网络传递一下生意就可以搞定。但是,在中国能行得通吗?你不请客吃饭能搞定吗?
5、能解开数量和质量的辩证法吗?
商务网站发展最矛盾的事情,是如何在保持会员素质、人脉连接品质的前提下取得用户的高速发展。根据联络家的统计资料,其注册用户中,以IT人士居多,30%以上为经理级别,而且用户都很"高龄":有77%在25~39岁之间。在目前的注册用户中,有59%在寻找商业机会,50%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25%是来挖人的,63%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注册商务交友网站的人大都是抱着商业目的来的。但实际上,也不乏一些“平民”阶层来注册,这些人要么抱着好奇的心态,要么想投机取巧得到一些资源资料。商务网站想要做大规模,用户数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如果,注册的很多用户并不能给别人提供机会和帮助,网站的含金量必然低了不少。
6、有的人不愿意分享好友怎么办?六度传递戛然而止?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一个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会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随便拓展自己的关系圈子,因为他们往往不胜其扰。
7、朋友的朋友就一定是朋友吗?
六度空间理论存在的前提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这句话正确吗?貌似正确,其实不然。比如说,由于工作关系,甲和乙成为形式上的朋友,成天称兄道弟,而实际上,甲很是看不起乙的为人。这个时候,乙的朋友是甲的朋友吗?
六度空间理论能在中国搞商务交友吗?我看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