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科技5月19日电 国务院昨日(1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今天,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人民网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林春做客人民网,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与网友交流。
现在受灾群众的心理大多处于悲痛、麻木、恐惧等的心态。 林春说:“恐惧是最惨的一种情绪。新阶段最突出的,我觉得主要是悲痛和恐惧。后期可能会出现抑郁、还有愤怒。第一阶段的心理救援任务,很可能在第一个月内,最重要的心理救援任务就是帮助大家,帮助我们的受灾群众找到安全感。
灾后很多群众会有一种期待的情绪在里面,现在救援工作还在进行,他们期待着自己的家人能够生还,那颗心没法完全的放下,还是在等待。林春在谈到等待这个心理问题时说到:“ 因为灾后的受灾群众,尤其本身是受害者,或者家属受害者的群众,他不愿意接受现实,他心理不愿意承认,希望奇迹发生。而事实上奇迹确实在发生,有时候地震七天以后,甚至十天以后还有幸存者,我觉得最近这个阶段,包括这几天,当务之急还是先抢救生命,一定要给我们的受灾群众以充分的、真实的信息,能够看到救灾的阶段,看到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我们的各方面的武警,包括志愿者,包括我们的救治队伍、政府都在全力以赴,一定要及时的通报。这种信息的及时通报,实际上也能帮助我们的受灾群众重建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
林春把灾后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受灾群众本身,第二部分就是受灾亲属的亲人,有的爸爸妈妈失去了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还有一部分就是救援工作人员,第四部分包括我们这种观众,不是灾区的民众,电视广播,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的,他也遭受了来自于媒体的创伤,这四类人都需要心理救助服务。但是分轻重缓急,最需要帮助的就是受灾群众本身,以及受灾群众的家属。现在遇难已经超过了两万人,每个人都有好多亲属,一个孩子家里都有四到八个家人,所以他们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广泛的。 ”
来源:人民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