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遥感中心是科技部的下属专门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遥感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和问题,为科技部制定遥感领域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协调全国各部门与各省市的遥感科技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遥感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在支部书记、主任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业务骨干作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夜以继日,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
兵分三路,投入战斗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的强烈地震。由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瘫痪,许多重灾区的灾情信息无法获知。遥感,成了灾情监测的重要手段!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当日下午,国家遥感中心迅速反应,紧急行动,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三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遥感专家队伍迅速投入"战斗":一是由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牵头,重点分析处理雷达数据;二是由国家遥感中心战略专家组组长童庆禧院士牵头,重点处理"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信息;三是科技部会同国家测绘局派出的由刘先林院士作为技术指导的航空遥感专家组,奔赴四川灾区,进行航空遥感飞机实时拍摄,并及时分析处理遥感影像信息,国家遥感中心张国成主任随队前往,以便与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减灾委联系和协调。
一场科技救灾的联动开始了……
14日凌晨和14日下午,国家遥感中心获取了都江堰、汶川等地区可突破云层的雷达卫星数据,立即组织专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结果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遥感中心组织北京一号小卫星运营公司迅速反应,利用小卫星灵活机动的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遥感信息服务。12日地震发生后,立即开始灾区历史存档数据处理,当晚10点即送往国家减灾中心。13日中科院遥感所童庆禧院士等专家、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持续奋战,制作出汶川地区遥感背景图,已送往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后续灾后评估提供了信息支撑。
"我们终于飞起来了!"
为了准确、实时地监测、提供四川重灾区的灾情信息,5月13日下午5点,科技部会同国家测绘局派出航空遥感专家组,一行7人,奔赴四川灾区,进行航空遥感飞机实时拍摄。
"遥感飞机已经在广元起飞,一切顺利。专家们正在进行航拍,今晚就地分析处理遥感影像信息,并直接送给指挥部。"5月16日下午1点40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国成激动地说。
地震发生后,作为支部书记、中心主任,张国成虽已年过半百,但主动请缨,前往一线。5月13日到达重庆,当晚赶到南充,14日上午改装仪器。专家组多处辗转,马不停蹄。由于灾区飞机很多,又多为山区,飞行存在一定危险。除了处理信息,还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虽然工作危险又艰巨,打电话时,灾区还不时有余震,但张国成还是难抑激动的心情,"终于可以使上劲了!"
"这里没有二传手"
昨天晚上,遥感中心图像处理机房。十几个工作人员一边抹着热泪,一边争分夺秒地处理前方传回的影像资料。
坍塌的房屋,逝去的生命……看着这些图像,就像亲身经历这场浩劫,甚至比现场看到这些情景更残酷,纵使铮铮男儿也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悲痛之余,他们必须和一线抢险队员一样,与时间赛跑。
卫星影像数据必须及时处理,因为灾区一线的情况时刻变化,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处理完当天卫星数据,否则数据实时更新,晚一天分析,结果就没有意义了。
后方人员还要根据卫星数据,指导前方一线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航拍。"这里没有二传手,双方密切配合,热线联系,实现实时互动。"遥感中心工作人员张松梅告诉记者,他们四人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连续作战,通宵分析,有位领导由于不停地和各方协调联系,手机按键都已经坏了。
情系灾区,爱心传递
5月14日,国家遥感中心积极响应科技部党组号召,在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向我国地震灾区"献爱心"捐助活动。中心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爱心。
5月15日,遥感中心联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和中地数码集团公司将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软件)及设备捐赠给正在组织实施抗震救灾活动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司牛之俊司长代表正在前方主持救灾活动的局领导接受了捐赠。
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在灾难面前,大家都有一样的信念,心都紧紧连在一起,爱心的接力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