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新闻,读过之后,让人感到既辛酸,又寒心:辛酸的是,山西省榆社县、翼城县分别有两位家长,在各自的儿女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相继自杀,原因就是“无力凑够学费”;寒心的是,频繁发生的此类惨剧,并没有唤醒大学生们对贫困故乡的责任感,同时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无疑,这指的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命运。
当然,如果我们把故乡的贫困以及因贫困而引发的惨剧的原因,归结为这些贫困生缺乏对故乡的责任感,那绝对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放过真正的原因: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包括大学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导致农村贫困的诸多政策和法规等等。但承认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面对故乡的贫困时可以免去道义上的责任。
一个更为严酷的现实是,贫困生对“上大学可改变命运”的“相信”,已经越来越像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迷信”了。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明,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截止5月底还有半数以上未找到工作,66.1%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低水准,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7月17日新华网)。这就是说,大学生指望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于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之列的前景,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镜中花,水中月了。
更为吊诡的是,大学生们“改变命运”的愿望越强烈,他们“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来的贫困生,即便仅仅是从改变自身命运的立场出发,也应该考虑回故乡去。
大学生回故乡去能干什么?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要扮演能够带领农民在法律的框架内,参与各种利益博弈的政治和思想精英的角色。这些年来,三农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各种坑农、害农的事件为什么会屡禁不止?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什么难以打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在力量和信息两个方面,都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的状态。
而回乡大学生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大学生们在信息、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农民追求公平、富裕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相结合,就能够有效地将农村的力量整合起来,以一个拳头而不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参与到利益博弈中去,使力量对比钟摆逐渐地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回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也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门推荐:
Flash视频教程大合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