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历程,却是至关重要的节点。
1998年,我国抗虫棉市场95%的份额都由外国一家公司垄断,但是经过10年的产业化推进,目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份额已逾八成,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上个世纪末,我国卫星导航接收机所需的主机板和专用芯片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而在今年我国汶川抗震救灾中,导航终端和电子地图均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制提供;多年前,中国的移动通信领域仍被国外技术和标准“分而治之”,可在今年北京奥运会上,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被广泛应用……
这些显著变化正是得益于我国10年来对高技术产业化的推动。
上个世纪末,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科技成果往往被锁进抽屉、束之高阁。VD3是一种人与动物必不可少的脂溶性维生素,我国长期以来基本依靠进口,年耗外汇2000多万美元。而80年代初,中科院经过数年的反复研究实验,攻克了技术难题,小试早已取得成功,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人问津;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浙江花园集团这家村办企业,却由于缺乏核心产品与技术,1996年以后发展停滞不前求贤若渴。
像这种产学研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摆脱“科技界出论文,产业界靠引进”的尴尬怪圈?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高技术产业化,就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通过对自主创新高技术成果进行工程化集成与试验、规模化应用与示范等,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九五”末期,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体制创新,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门类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
故事还是回到VD3项目。2000年,随着中科院和花园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产学研的断层迅速弥合,项目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瑞士罗氏等三大巨头的国际垄断地位。该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VD3生产企业,并使我国一跃成为该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生产的国家。
从单一项目,到专项,到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发改委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将高技术产业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方位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重大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化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等多种高技术产业化工作模式,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为主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产业化新局面。同时,形成了经济、科技、知识产权和有关行业部门的部际协调以及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完善专利交易制度。
199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联合科技部、商务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四次发布《国家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选择我国有一定技术基础并蕴藏巨大市场潜力的战略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并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仅“十五”期间,国家支持的产业化项目覆盖了产业化目录130个支持方向的101个,覆盖面达到近80%。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体蓬勃兴起,一批数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当人们看到中国IC产业上,“龙芯”、“星光”等群“芯”闪耀时,也许不会忘记,2000年,正是国家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成了如今芯片设计业的繁荣;也正是国家实施了《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在深圳设立中小企业板等措施,才初步形成了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引导,担保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跟进的多元化高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
“我委通过出台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綦成元告诉记者,10年来,国家发改委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或报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等继续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调动了社会各种资源开展产业化的积极性。
同时,国家引导资金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据统计,10年来,国家发改委在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相关领域,实施了58个专项,支持了近3000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有力地提高了产业化项目的融资能力。
“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立足自主创新、技术水平高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中,超过70%的项目是依托自主研发,还有近20%的项目技术来源于合作开发,国外引进的技术不到5%。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建设了光电子器件、下一代互联网、生物芯片、中药制药工艺技术、生物育种、卫星及其应用、先进钢铁材料等1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强化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强海尔、宝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联想等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建设499家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社会科技资源不断向企业集中,形成了若干成套技术工程化开发平台。
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培育新兴产业,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实现产业化;我国自主制定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实现正式播出;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已建成;国产碳纤维规模化应用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2007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一批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正走出实验室,在“中国创造”的产业链条上逐步延伸……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