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如何对接“新型”
2008对中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罕见冰冻、特大地震的严峻挑战后,奥运会圆满举办,神七成功飞天,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对于中国电信业而言,2008年更是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关键之年,行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取代了运行十年的信息产业部;5月,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合并为三家全业务经营的运营企业;7月,我国主要电信业务指标——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网民人数、宽带网民数首次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而此时,全行业业务收入增幅已经连续18个月低于GDP的增速。
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电信人面前。电信成为大部门中的小部门,是不是表明电信在国民经济中已不那么重要了?电信运营企业六合三,是不是说明市场增长的空间变小了?电信业务与用户再创新高,收入增长曲线却日趋平缓,是不是说明20多年高速发展的势头接近尾声了?在2008中国通信业高层论坛与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众多的业界领导、专家、学者,向他们求解行业发展路在何方的课题。专家告诉我们,尽管话音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了,但全社会通信总量、信息流量仍在大幅增长,电信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电信业实现全业务经营,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抓住机遇,以深化转型对接新型工业化,以业务创新支撑工商信息化,将为电信业开辟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以转型统领全业务经营
电信的市场究竟是不是满了,要用思辨的态度,开阔的眼光来认识。
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让世界叹为观止。2007年2月,广东省电话用户总数就突破一亿户大关,与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相当,并且还在以每天4万多用户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仅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六个国家的电话用户超过一亿户,而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接近10亿,超过美国、日本、印度的总和。
专家指出,当电信业发展进入到一省用户相当于一个大国,一国用户相当于三个人口大国这个数量级的时候,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那么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本报记者近日在广东电信业调研采访时,广东电信总经理陈德兴告诉我们,单从话音业务的发展看,市场增长的上行空间确实不太大,而行业信息化市场却在飞速发展。信息交流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飞速增长,尤其在工业控制、物流运输、全球贸易、电子家庭等领域非常活跃,这个全新的市场可以说是传统话音市场无法企及的。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表示,日本、韩国分别推出了“U”计划,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应用,手机将从过去的通信工具发展成全能数字工具,将带给人们工作、生活更多的方便。
业界精英在展望信息通信发展趋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通信技术正从人与人通信向人与物、物与物通信发展,通信市场正从话音市场向工业、商业等社会各行业应用市场发展。我国电信企业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已经数年,探索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直受困于固网、移动网分业经营的格局,每家电信企业开展信息化业务时都有堪称“致命”的短板。固网企业拥有带宽资源和商务客户,缺乏移动化、个人化的终端设备,移动企业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服务,却受限于带宽资源,难以提供包含复杂计算的业务。而第三次电信重组的划时代意义不在于每家运营企业都获得移动业务牌照,而在于赋予了每家企业全业务的网络,丰富了转型手段,使得每家企业在服务信息化时得以实现海量运算与随时随地的完美结合,为电信业不断深化转型插上了腾飞之翼。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他最担心的是固网企业拿到移动牌照后去拼移动价格,从而使转型战略半途而废。中国电信在2008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用转型统领全业务经营”的思路,这深刻地说明,尽管第二代话音业务必将成为电信企业竞争的一个焦点,但如何利用全业务优势去深化电信转型更值得企业关注和重视。全力开发信息化市场的蓝海,是电信企业的当务之急,而不是在移动市场进行新一轮的恶性价格战。
新型工业化带来工商应用新机遇
如果说电信转型的机遇在于服务信息化的话,那么信息化的机遇恰在于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正式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命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之一。专家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粗放方式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恰逢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就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成为可能。专家指出,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只有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是贯彻落实精神的具体举措,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体制保障。正如李毅中部长所说,“实践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历史使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本身给推进“两化”融合和电信转型带来怎样的契机?专家指出,从大的架构看,工业、通信业、信息化被纳入一个大部门管理,同时掌管工业产品和各类通信信息技术,为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创新做强创造了条件,为发展“无所不在”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发展更加有力地支撑工业的大信息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对电信企业而言,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拓展工商信息化市场。我国工业行业门类众多,市场空间大,信息化市场一旦开启,将给电信业带来旺盛的需求。
自2005年世界信息社会峰会提议将世界电信日与世界信息社会日放在同一天庆祝,并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之后,国际社会的领导人们就赋予了电信业在建设信息社会中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国际电联秘书长与联合国秘书长异口同声强调,电信的创新对于信息经济市场的开发有着特殊作用。这些都深刻地说明,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电信的根本特点是能够更安全可靠地承载现代社会最核心的工商经济活动。然而,检视目前世界各大电信巨头转型的成果,主要还集中在面向公众的媒体市场拓展方面,如何服务工商等社会关键应用,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及其实践,无疑为发挥电信业特殊优势,加快转型服务工商经济活动,“对接”新型工业化,掀开了新的一页。
找准“转型”对接“新型”的切入点
深化电信转型,对接新型工业化,必须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
日前部党组已经明确提出推进“两化”融合六个切入点。有关专家将之概括为: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生产方式、推进工业企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工业产品流通体系、用信息技术培育新型产业大军、用信息技术催生发展新兴产业。然而,工业和通信业分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不同的产业,工业界的信息需求与电信业的服务结合点究竟在哪里?专家指出,在传统产业格局下,作为肩负着为全社会提供通信服务的电信部门,对工业部门的服务与对各行各业的服务没有区别,而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企业和行业对于电信业的需求和依赖,与作为一般生产条件的其他基础设施的需求也相似。但是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背景下,工业行业应用日益呈现出社会化、广域化、交互性等特点。公众服务是电信的优势,而工业等行业应用目前又呈增长趋势,二者的结合点在于行业应用社会化。
随着工业产品信息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开始嵌入芯片、内置系统,比如汽车电子、遥控玩具等。在新的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新的流通模式——全国大流通、全球大市场,新的销售模式——以销定产、定制销售等的作用下,这些产品与人、与机器,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各个产业的设计、生产、配送、交换等各环节都需要打通信息流。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信息传导和溯源,原材料以次充好、品牌造假、过量生产、超额配货、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等产业和商业难题都有望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高度关注Telematics领域,提出“让汽车像手机一样享受信息服务”,服装、烟草等行业“信息化防伪打假”的需求也很迫切,商业物流行业更面临大规模应用标签业务的紧迫任务。
记者近年来在跟踪报道我国交通信息化趋势和成果中发现,不停车收费系统目前之所以难以推广,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核心系统的芯片标准不统一。如果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汽车制造行业和电信行业能联手制定出统一的芯片标准,无论汽车身在何地,都能通过收费处的扫描系统联网收费,从而减少中国道路交通的沉重压力,切实促进节能减排。再比如,目前十分热门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在日本、韩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产品溯源、商业销售、安全监控等领域,不仅能及时追索食品来源,确保民众安全,更能在商业各环节及时传递产品和市场信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RFID在我国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造成应用效率和商业效益低下。
行业应用社会化,迫切需要工业部门、通信部门、标准部门在接口标准、频率匹配、应用合作等联手合作,将原本属于产业信息化内部的应用与社会信息化打通。工信部的组建,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而工业企业、通信运营企业、信息产品制造业、频率规划和管理部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携手合作,必将为“两化”融合掀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