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今晚择机发射
·航天员如遇险4小时回地面
·神七遭遇空间碎片概率极小
·伴飞小卫星将为神七“照相”
·选第二批航天员将考虑各个行业
·近距离观察航天员训练过程
·航天员乘组确定 首次出舱穿中国装
·刘伯明:太空圆梦报答母爱
·翟志刚:飞天是最大的荣誉
·景海鹏:首先是国家的儿子

金秋,北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透明的阳光洒在训练大厅宣传栏的标语上,让每个字都熠熠闪光。
“一定要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的舱外服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为了这个目标,我国“航天人”已艰难跋涉了整整16年。
“神七”飞天,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太空行走!在期盼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时,让我们先一起回眸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的艰辛历程。
●迈向太空的脚步,在起跑线上我们晚了30多年
1992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值得永久记忆的一年。
这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力争在下个世纪初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由航天员、空间运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7大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
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航天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迈向太空的脚步迟缓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相比,晚了30多年。
从1961年前苏联用“东方1号”飞船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进行了上百次载人航天飞行。
此时,我们却是从“零”开始。
怎么办?亦步亦趋,永远落后。中国“航天人”没有盲目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回忆当时的情景,航天专家王永志言语中充满激情。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第一笔异常重要。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时,人类已经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三种航天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事关载人航天的发展前景。中国航天人根据国情,选择了技术易于突破、研制经费较少、周期较短的载人飞船。从研制开始,他们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使“神舟飞船一步跨过40多年的技术差距”。
神舟飞天赖神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组织了300多项技术攻关,反复进行试验,将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从0.91提升到0.97,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1994年7月3日,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发射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破土动工。8个月后,一座高达百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塔耸立在大漠戈壁之上。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在世界航天界独树一帜。
1994年10月28日,北京航天城开工奠基。仅用300天,一个集指挥通信、信息处理、控制计算、飞行控制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告落成。
与此同时,航天人创造性地采用高度集约系统优化设计,建成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搜救系统——神舟着陆场系统;中国新一代航天测控网也在很短时间内搭建起来……
困难重重的飞天路上,中国“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关键技术难题,在最短时间内铺就出一条飞天的“高速公路”。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