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昨天下午4时,火箭推进剂加注程序正式启动。为确保特燃运输安全,现场坚持人防、技防、物防、制度防。 本报通讯员秦宪安摄 昨天(9月24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神舟七号”飞船将于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择机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王兆耀称,此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此外,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火箭推进剂加注程序于昨天16时正式启动。火箭燃料加注,标志着发射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程序。担负此次任务的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飞行面临五大挑战
王兆耀称,这次飞行任务和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相比,挑战性是前所未有的。
1.技术跨度大
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跨越。在只进行了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后,我们就实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这在技术上的跨度是很大的。
2.任务风险大
这次任务除了存在发射和回收两个风险高度集中的时段外,还增加了航天员出舱这个高风险的时段。此外,这次也是我们神舟飞船第一次载3个人的满负荷飞行,这些都增加了我们飞行任务的风险。
3.航天员自主工作能力强这次飞行任务当中,航天员要在轨对舱外航天服进行组装测试等一系列操作。在失重环境中,操作时间长、强度大、自主性强,这与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航天员操作相比有质的差别。可以说,航天员的操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这次任务的成败。
4.实施难度大
为了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要求,飞行产品技术状态发生较大变化,飞船进行了227项变化,火箭进行了36项。这些对航天员的素质,对我们的飞行产品,对地面支持保障和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控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5.参试系统庞大
这次任务是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当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为了保证航天员出舱活动阶段测控的连续,我们增加了测量船和境外地面测控站,并首次进行了中继卫星的天基测控试验,构成陆、海、空、天的立体参试体系。 本报记者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