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星昨日成功释放 面临两种意外(图)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1-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翟志刚实现中国首次太空出舱

·28日看点 神七航天员分工揭秘

·出舱全程经历4个阶段8个节点

· 专家详解宇航员出舱全过程

·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神七搜救呈现五大看点

·发言人解释出舱时飞船误报火警

·全画幅新纪元 佳能EOS 5D Mark II

·放射物质穿越时空行凶?

· 全球十大最壮观坑洞

伴飞卫星拍摄的神七照片

2008年9月27日,伴飞卫星释放模拟画面(截屏图)。 CFP 图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田兆运、孙彦新) 神舟七号搭载的伴飞小卫星于北京时间27日19时24分成功释放,此时神舟飞船飞行到第31圈。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在围绕地球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飞船上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使之围绕飞船轨道舱建立绕飞状态,这是神舟七号飞船要在太空中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后续飞行中,神舟七号还将进行卫星数据中继试验。安装在“神七”飞船推进舱的中继卫星终端,将通过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与地面接收站进行数据传输试验。

为大型航天器安全奠基

伴飞小卫星释放后,以缓慢速度逐渐离开飞船,并对飞船进行摄像和照相。之后,存储图片通过测控网传回地面。

航天员返回后,北京飞控中心将控制伴飞小卫星逐步接近轨道舱,并最终实现围绕轨道舱飞行。从卫星释放到实现伴飞,预计在10天内完成。

伴飞小卫星安装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前端。飞船升空后,北京飞控中心对卫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严密监视,通过发送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逐步实施了对星上部分设备加电、星上飞行程序设置和卫星释放准备程序启动等动作。

有关专家表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为大型航天器的在轨故障诊断和安全保障奠定基础。

可能出现两种意外情况

围绕这颗伴飞小卫星的测量与控制将面临哪些难题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上升段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卢立常说,伴飞小卫星释放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测控,伴星与飞船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

要想使小卫星能够围绕轨道舱运行起来,必须对轨道舱和伴飞小卫星进行测控。

虽然有过一箭多星的测控历史,但对飞船上释放的小卫星进行测控,这在中国航天测控史上还是第一次。

卢立常说,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测控任务,首先要对绕飞目标即轨道舱进行准确测量,然后再对伴星进行测量,只有在成功掌握两个目标的准确测量数据基础上,才能实施绕飞控制。

“至于绕飞轨道的各项控制参数,需要地面指控中心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设计。”卢立常说,“这在以前的任务中没有遇到过,难度相当大。”伴飞小卫星在近地轨道飞行,受大气影响比较大,这给测定目标轨道带来一定难度,而轨道预报的精度高低,成为绕飞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卢立常介绍说,伴飞小卫星在太空可能主要会出现两种意外情况,一种是伴星飞行状态失灵,失去工作能力;另一种是控制出现偏差,没能实现绕飞。他说:“对于这些意外情况,我们准备了很多抢救措施、备份指令和故障处理预案,能够保障伴飞小卫星成功绕飞。”

22时许,神舟飞船进入第33圈飞行,总里程超过130万公里,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3名航天员神情自若,正在轻松聊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