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刚实现中国首次太空出舱
·28日看点 神七航天员分工揭秘
·出舱全程经历4个阶段8个节点
· 专家详解宇航员出舱全过程
·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神七搜救呈现五大看点
·发言人解释出舱时飞船误报火警
·全画幅新纪元 佳能EOS 5D Mark II
·放射物质穿越时空行凶?
· 全球十大最壮观坑洞

还常常铆着劲互相比赛。“看我三分钟搞定”,是他们的口头禅
“在一个院子里研究航天员在太空面临的所有问题。”
——这就是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和他的同事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天员的时候,围绕着航天员生活与训练的各种研究,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展多年。
“神舟”六号发射前夕,这个“院子”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这是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中心。
从外表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这座宁静的大院似乎与任何一个花园式小区并无差异。人们经过这里时,偶尔会瞥见绿树掩映中的门牌:北清路26号院。
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于1968年4月。那时,她的名字叫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任务是让中国航天员驾驶“曙光”号安全进入太空——不仅要保证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要保证他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中国飞天英雄的称呼,也是从这时起确定的。国外的航天员一般翻译为“太空人”或“宇航员”,但钱学森提出,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
怎么称呼,似乎不重要,但也能折射出一些很重要的事。神五完成太空之旅后,在以英文、德文、丹麦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语言采写的新闻中,各国记者用“taikonaut”来特指中国航天员——这是一个用汉语拼音的“太空”与英文“宇航员”嫁接而成的新词,一个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而诞生的专用词。
在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观点指导下,围绕航天员开展的工作被提炼为三个基本因素:人——航天员、机——载人航天器和生命保障系统、环境——太空的失重、超重、真空等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思想,为千头万绪的飞天任务,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架构。
“曙光”号最终没有发射,但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进行的研制工作,却没有停止。这也是中国“神舟”能在工程正式启动后的短短十年内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经辗转,航天员中心在上个世纪90年代搬进了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北京航天城。与中心毗邻的,还有飞船系统和飞控系统的科研实验部门。
初访航天城的人们,总会对小城一隅那座岗哨重重的红色矮楼感到好奇——那正是航天员生活的地方。其实,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里,都藏着无数中国航天员上天的秘密。
航天基础医学,实施医学,生保工程,航天仿真……汇集这里的各个学科的精英,每天都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航天员怎么适应太空环境?怎样操作航天器?派谁去执行任务?上天后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
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中国人此前不曾涉足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