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受污染,鱼儿先“报警”(图)
2009-12-07 10:24
台海网 评论0条
台海网1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 通讯员 陈晓斌)水质优良,鱼儿畅游;水质变坏,鱼儿翻白:这是自然规律。厦门市就让鱼儿“上岗”监测水质,守护市民的用水安全。
记者昨日从厦门水务集团了解到,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已在厦门市原水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江东泵站和厦门各水厂,通过投放警示鱼,定时观察警示鱼生存状态,能直观有效地监测水源是否受到突发性污染。
上岗前须经严格“体检”
“上岗”监测水质前,鱼儿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筛选。据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选用的警示鱼一般是朱文锦鲤鱼(常被用作饵料),或当地地面水体水源中自然存在的指标鱼种,鱼龄一般在3个月以内,鱼体大小2~3.5厘米,最大不得超过6厘米。这是因为鱼越小,对水质的敏感度越高。
警示鱼可购自水族馆或直接由养殖场取得,也可自当地地面水体中抓取,在征用之前,必须先确定鱼儿健康,没有明显畸形。在投入警示作业前,还要用正常原水先驯养一周,其死亡率不得超过20%,才能投入监测水质。
“体检”合格之后,小鱼被放入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小鱼不能超过20条,鱼缸与流动的原水连接。缸内的鱼儿每月都要定期更换,避免鱼对水中污染性物质产生耐受性,影响监测结果。
水质部门还参考日本和台湾的警示鱼使用方法,制定了精细的管理办法,连喂鱼的时间、分量、残留物清除都做了严格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小家伙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鱼儿有异常就是“报警”
鱼儿“上岗”后,水务集团工作人员定期观察它们的行为是否异常、发生鱼病或出现死亡现象,并做好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就要监测原水是不是遭到了污染。
这些异常现象包括:鱼儿如果没有到进食区进食、远离进水口、浮出水面、出现各种鱼病等,甚至鱼鳃颜色的变化,也是中毒的症状。在氰盐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鲜红色;在碱性物质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赤褐色;在重金属盐类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白色。
发现鱼儿异常后,工作人员将立即对水质进行检测,如果是由于原水污染导致鱼儿异常,且发生异常的鱼儿超过总数的20%时,就立即按“原水异常情况上报程序”及“水源污染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处置。同时将原水进行采样检测或送检,以确认污染物种类。
通过这些鱼儿,水质部门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原水的水质变化。当然,这只是整个水质预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整个体系还包括水质在线监测和定期抽样监测等技术手段,保证厦门市民喝上合格、安全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