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路上的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北京中关村知春路上,一幢橙色大厦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所在地。从1998年11月5日创建中国研究院到2001年11月份,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其成就为世界瞩目。据介绍,已有260项创新技术运用到微软产品中,包括Windows XP、Office 2007等,取得专利近千项,还有更多专利在申报中。
比尔·盖茨赞扬说,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每当业内研究人员共同讨论当前面临的挑战时,来自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总能宣布或发表重大的科研进展。
微软亚洲研究院及其创立者的影响已经扩展到整个微软公司。如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位前院长——张亚勤博士和沈向洋博士已经在微软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微软中国和微软全球搜索技术团队担任掌门人。
2008年11月的一天,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展示了40项最新科研成果并举办创新论坛。其中,“人立方”搜索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第一版已经在今年7月份上线。这个项目的主管研究员就是本期故事的主人公聂再清博士。
网络世界公开的人物关系图
究竟什么是人立方搜索?
聂博士在电脑前亲自为记者做了演示:键入renlifang.msra.cn/,输入一个人名,随即就可以看到一个彩色的以这个人名为中心的关系图,包括和这个人有关系的信息、其他人的名字及信息等。“关系的脉络、最新的资讯、历史的点滴都融合在一起,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展示众人之间的关系,让信息立体化,这就是人立方。”聂博士解释说。
据介绍,不同颜色用在关系图中不同人名上,表示这些人与被搜索人关系的亲疏。比如键入一个公众人物李嘉诚的名字,则可以看到李嘉诚关系图上有些人名似乎与李嘉诚的关系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所谓朋友、团体关系。只因为这个搜索结果是在公开的网页上搜到的,在这个搜索结果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人与李嘉诚有过合作,哪些人是李嘉诚的亲戚,而没有公开的资料,就不会被搜索到。所以不用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人立方另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关键词匹配相关人物。如果不知道人名,只想找中国的钢琴家,朗朗、刘诗昆、傅聪等名字和相关资讯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不过,对于重名问题似乎在“人立方搜索”里还没得到解决。记者用自己的名字搜索关系图,发现有英特尔公司的高管、某学校的博士几个人重名的关系图编织在一起。
聂博士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精度还达不到实用要求,所以全自动的算法解决方案还不能马上应用。他认为最终还是需要结合大众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只是网络上公开的信息的关系图,现在来看它的趣味性似乎比实用性多,那么研发人立方关系搜索的意义何在呢?对于记者提出的质疑,聂博士笑了,“未来10年搜索的方向是基于语义的搜索,我们现在做的人立方就是在帮助人们对搜索的海量信息归纳总结,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是对搜索的进一步应用。”他认为,目前的人立方只是一个开端,以后还会有产品关系图和更多基于对象的搜索成果出现。
对话聂再清
在这里,我们凭爱好工作
《电脑报》:人立方的研究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当时是怎样的研究背景?在微软,做这样的课题需要哪些环节审批?
聂再清:2004年,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的第一个项目是Libra学术搜索,做得很成功。两年后,我觉得要走大众化路线才会有更多人用到我的研究成果,于是从2006年5月开始研究人的关系。“人立方”这个名字还是与同事吃饭时想到的,人的关系就是大家帮大家。
在微软,研究员做研究不需要审批,大家都是凭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去做,不像做产品的人有时间和预算的压力。我认为这是一个未来有用的项目,就着手去做,每周向相关经理汇报工作进展。
《电脑报》:听说微软有“专利石”和“专利板”,那是怎样的东西?
聂再清:专利石就是一块6.5厘米长的小黑石块,每当员工为自己的创新成果申请美国专利时,公司就发一个有标记的黑石头做奖励,如果专利获得正式批准,公司会发一块专利板。在办公室里走一圈,谁的桌上黑石头多,谁的成果就多,一目了然。
《电脑报》:你申请了十几个美国专利,那你的办公桌上该有一堆这样的石头和专利板了?
聂再清:很多人在这里做研究并不是看中这些,他们都认为在微软研究院找到了研究的快乐,体验到研究的乐趣,更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在我眼里,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
聂再清与他的关系图人物档案:
聂再清于2004年4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组,现任主管研究员。加入微软后申请美国专利十余个。目前还担任互联网信息集成国际研讨会(IIWeb2007)程序委员会主席。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