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Hauben正在韩国研究韩国互联网与民主间的关系。他没有注意到,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很快就超越了这一切。
11月4日奥巴马赢得大选后不久,奥巴马团队即推出一个酝酿已久的官方网站——“Change.gov”,请求美国公民分享他们的故事,并为美国的未来提供意见和建议。这引起美国互联网和学术界的一片沸腾。他们认为,首先,在奥巴马班子与布什政府交接的这段重要时期,奥巴马选择了继续拥抱对话而非避开。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正在尝试使用“群力群策”来完成政治议程。此刻,对互联网的使用已不再是他玩弄的政治手段,而真正成为了一种变革工具。
换言之,一年前受互联网创新经济模型启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提出的“用户驱动型创新”理念(把创新权交给用户),现在被总统用到了政治层面。
互联网模式新贡献
两年前,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奥巴马证实了这一点。不过,为什么数字政治时代发生在今天而不是更早之前?
在寻找答案之前,先来看一看奥巴马在使用网络技术和在博客圈传播思想方面的优势。
除了那个打扮得像圣诞树一样的个人网站BarackObama.com,最近,在线信息统计服务商Trendrr.com检查了新当选总统的一些社会化媒体数据。
据Trendrr透露:过去一年中,有许多博客作者评论了奥巴马和麦凯恩;但8月美国大会后,有近5亿篇博文曾提到奥巴马;同一时期,只有1.5亿篇博文提及麦凯恩。
而在如MySpace和Twitter等社会化网络中,奥巴马优势同样明显,拥有约85万个MySpace好友,麦凯恩为22万个;仅在11月3日和4日期间(投票日),奥巴马就获得超过1万名新好友,麦凯恩则为964名。
美国一些科技媒体指出,四年前还没有如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交互性较强的社会化媒体,这种媒体特征之一即是能有效联系人群,其构建关系的关键处不在“连接”,而是“紧密关系”。换言之,新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巴马与候选人进行攻守较量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另一事实是,年轻选民对此次奥巴马胜选的贡献。
开票结果显示:美国18岁至29岁选民中有66%支持奥巴马。同时,年轻选民的投票率占全体选民的18%,可能为1972年以来年轻选民投票率最高的一次。
为此,美国政治观察家们感到惊讶。他们认为,以往选举年轻人选票始终低于预期,使外界认为这类人选票难以左右选情,但奇怪的是,“这次年轻选民抛弃了漠不关心世代的形象,以创纪录的投票人数,证明了专家、记者和政党的说法错误”。
这让人回忆起一篇可能已被忘却的报道。今年年初,美国《商业周刊》刊发了一篇名为《青年的力量》的文章,阐述美国“回声潮一代”与网络社区之间的关系对总统大选的影响。
该文指出,这群年轻人像许多美国人一样,可能也失去了对美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信仰,但一种完全是网络2.0时代风格的发言——“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一起改变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却能号召他们行动起来。
《商业周刊》认为,通过社会性网络,“Y一代人”正在走第三条路线,即:用超越党派之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奥巴马与年轻一代“连接”的独特能力中,社会性网络功不可没。
奥巴马的网上办公室
作为与布什政府交接期的重要策略之一,现在登陆奥巴马新网站Change.gov可以发现,网站力求突出“改变”这一主题,副标题为“新当选总统的办公室”。网站左上栏,则是醒目的奥巴马就职倒计时。
与企业和其他团体网站类似,该网站也使用标签进行导航。但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Change.gov头条“公开政府”栏下,总统力邀广大网民通过电子邮件与其分享故事与理念,为美国未来提供意见和建议。
“这一开创历史的竞选是一部关于你的传奇。千百万个‘你’从无到有构建了这次竞选,相信奥巴马政府能够带来所期望的“变化”——新政府的组建由你来决定。”
此外,最近奥巴马还在Change.gov上新增了求职栏一项“Job: Apply now”,表示希望广纳贤才。不分族裔、性别、年龄等因素,都可以为他工作。
“求职栏”一项列出的工作职位多达7000多个。网站未注明招聘职位的具体要求,只要求应聘者在网上填写表格,主管人员将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分配,职位从政府咨询顾问到厨师、清洁工等应有尽有,各层次人士均可申请。
“现在,Change.gov上还没有太多内容,但一些零碎片段足够串起整个故事,”ReadWriteWeb认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与民众交流互动的传奇。它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之上。奥巴马这驾政治马车将继续前行并不断对‘政治策略’的传统智慧带来震动。”
Change.gov的确在持续召唤民众参与改变美国的热情。如位于旧金山一个非盈利组织“Change.org”的出现,这是一个与“Change.gov”很相似的社会性网站,口号为“你想如何改变世界”。
Change.org号召美国网民提交他们的想法并对他们最喜欢的观点做出投票,然后将在新总统行政就职日那天,呈交前十大理念,并建立一个全国性运动,将更多民众想法推动至国会等。
“你看到,我们与Change.gov有相似之处,但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不同目的。”11月20日,网站创始人Ben Rattra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Change.gov致力于将民众意见纳入到管理执行中,美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参与政府的统治(现在才刚刚开始)。”
借用户驱动的授权行为
奥巴马“创新于民”的新政思路,让人联想起一年前两位学者的文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正成为全球驱动创新的一个新经济引擎,”2007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管理学教授Eric von Hippel和研究员Michael Schrage在《靠谁创新全球经济》一文中曾提出,“创新民主化”所带来的创新增长,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新趋势。
通过对科技行业的观察,两位学者认为,科技已消除“创新者”与“消费者”之间曾经很重要的差别,首先,互联网的兴起,已成为用户驱动创新的神话,而这种转变正扩展至所有领域。
“正设法鼓励可持续创新环境的决策者们,承受不起忽视用户的代价。”他们认为,决策者须严肃对待这个转化创新的机会,而政策的关键是授权,而非“为创新用户引入新补贴或过度依赖上个世纪的风险资本及国家冠军企业的创新机制”。
事实上,这样一种借用户驱动的经济授权行为,可以在全球找到诸多案例。如Google开放实验室不仅让消费者快速反应和完善产品,同时也提前完成了营销;Facebook是享受由开放平台带来集思广益的经典案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Hippel和Schrage同时认为,除企业外,作为经济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决策者们,同样可能从中学习。
不过,作为公关管理者角色的政府是否可以从中获得借鉴,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华南虎事件落幕时,国内曾有评论指出,该事件将载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册。换言之,网民提供的一些关键性的视角和调查已一定程度介入公共产品的“创新”,其所表现出来的“用户驱动型创新”力量,将在中国社会的划时代制度转型中发挥作用。
已步入互联网二年级的奥巴马就职总统之后,Change.gov将如何随时而变、社会化网络又将扮演何种角色,目前不得而知。不过,奥巴马似乎已持续走在一个新变革的路上。它所带来的另一可怕意义是:当国会否决总统计划时,这不只是反对总统本人,而是反对总统和其强大的公民虚拟网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琳桦)【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