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Hauben正在韓國研究韓國互聯網與民主間的關系。他沒有註意到,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很快就超越了這一切。
11月4日奧巴馬贏得大選後不久,奧巴馬團隊即推出一個醞釀已久的官方網站——「Change.gov」,請求美國公民分享他們的故事,並為美國的未來提供意見和建議。這引起美國互聯網和學術界的一片沸騰。他們認為,首先,在奧巴馬班子與布什政府交接的這段重要時期,奧巴馬選擇了繼續擁抱對話而非避開。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奧巴馬正在嘗試使用「群力群策」來完成政治議程。此刻,對互聯網的使用已不再是他玩弄的政治手段,而真正成為了一種變革工具。
換言之,一年前受互聯網創新經濟模型啟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提出的「用戶驅動型創新」理念(把創新權交給用戶),現在被總統用到了政治層面。
互聯網模式新貢獻
兩年前,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曾預言——「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候選人,將會在下一次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奧巴馬證實了這一點。不過,為什麽數字政治時代發生在今天而不是更早之前?
在尋找答案之前,先來看一看奧巴馬在使用網絡技術和在博客圈傳播思想方面的優勢。
除了那個打扮得像聖誕樹一樣的個人網站BarackObama.com,最近,在線信息統計服務商Trendrr.com檢查了新當選總統的一些社會化媒體數據。
據Trendrr透露:過去一年中,有許多博客作者評論了奧巴馬和麥凱恩;但8月美國大會後,有近5億篇博文曾提到奧巴馬;同一時期,只有1.5億篇博文提及麥凱恩。
而在如MySpace和Twitter等社會化網絡中,奧巴馬優勢同樣明顯,擁有約85萬個MySpace好友,麥凱恩為22萬個;僅在11月3日和4日期間(投票日),奧巴馬就獲得超過1萬名新好友,麥凱恩則為964名。
美國一些科技媒體指出,四年前還沒有如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交互性較強的社會化媒體,這種媒體特征之一即是能有效聯系人群,其構建關系的關鍵處不在「連接」,而是「緊密關系」。換言之,新互聯網模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奧巴馬與候選人進行攻守較量的結果。
值得註意的另一事實是,年輕選民對此次奧巴馬勝選的貢獻。
開票結果顯示:美國18歲至29歲選民中有66%支持奧巴馬。同時,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占全體選民的18%,可能為1972年以來年輕選民投票率最高的一次。
為此,美國政治觀察家們感到驚訝。他們認為,以往選舉年輕人選票始終低於預期,使外界認為這類人選票難以左右選情,但奇怪的是,「這次年輕選民拋棄了漠不關心世代的形象,以創紀錄的投票人數,證明了專家、記者和政黨的說法錯誤」。
這讓人回憶起一篇可能已被忘卻的報道。今年年初,美國《商業周刊》刊發了一篇名為《青年的力量》的文章,闡述美國「回聲潮一代」與網絡社區之間的關系對總統大選的影響。
該文指出,這群年輕人像許多美國人一樣,可能也失去了對美國傳統政治制度的信仰,但一種完全是網絡2.0時代風格的發言——「加入我們的隊伍,我們一起改變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卻能號召他們行動起來。
《商業周刊》認為,通過社會性網絡,「Y一代人」正在走第三條路線,即:用超越黨派之分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奧巴馬與年輕一代「連接」的獨特能力中,社會性網絡功不可沒。
奧巴馬的網上辦公室
作為與布什政府交接期的重要策略之一,現在登陸奧巴馬新網站Change.gov可以發現,網站力求突出「改變」這一主題,副標題為「新當選總統的辦公室」。網站左上欄,則是醒目的奧巴馬就職倒計時。
與企業和其他團體網站類似,該網站也使用標簽進行導航。但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Change.gov頭條「公開政府」欄下,總統力邀廣大網民通過電子郵件與其分享故事與理念,為美國未來提供意見和建議。
「這一開創歷史的競選是一部關於你的傳奇。千百萬個『你』從無到有構建了這次競選,相信奧巴馬政府能夠帶來所期望的「變化」——新政府的組建由你來決定。」
此外,最近奧巴馬還在Change.gov上新增了求職欄一項「Job: Apply now」,表示希望廣納賢才。不分族裔、性別、年齡等因素,都可以為他工作。
「求職欄」一項列出的工作職位多達7000多個。網站未註明招聘職位的具體要求,只要求應聘者在網上填寫表格,主管人員將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進行分配,職位從政府咨詢顧問到廚師、清潔工等應有盡有,各層次人士均可申請。
「現在,Change.gov上還沒有太多內容,但一些零碎片段足夠串起整個故事,」ReadWriteWeb認為,「這是一個持之以恒與民眾交流互動的傳奇。它建立在每個個體基礎之上。奧巴馬這駕政治馬車將繼續前行並不斷對『政治策略』的傳統智慧帶來震動。」
Change.gov的確在持續召喚民眾參與改變美國的熱情。如位於舊金山一個非盈利組織「Change.org」的出現,這是一個與「Change.gov」很相似的社會性網站,口號為「你想如何改變世界」。
Change.org號召美國網民提交他們的想法並對他們最喜歡的觀點做出投票,然後將在新總統行政就職日那天,呈交前十大理念,並建立一個全國性運動,將更多民眾想法推動至國會等。
「你看到,我們與Change.gov有相似之處,但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的不同目的。」11月20日,網站創始人Ben Rattray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Change.gov致力於將民眾意見納入到管理執行中,美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參與政府的統治(現在才剛剛開始)。」
借用戶驅動的授權行為
奧巴馬「創新於民」的新政思路,讓人聯想起一年前兩位學者的文章。
「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正成為全球驅動創新的一個新經濟引擎,」2007年10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管理學教授Eric von Hippel和研究員Michael Schrage在《靠誰創新全球經濟》一文中曾提出,「創新民主化」所帶來的創新增長,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新趨勢。
通過對科技行業的觀察,兩位學者認為,科技已消除「創新者」與「消費者」之間曾經很重要的差別,首先,互聯網的興起,已成為用戶驅動創新的神話,而這種轉變正擴展至所有領域。
「正設法鼓勵可持續創新環境的決策者們,承受不起忽視用戶的代價。」他們認為,決策者須嚴肅對待這個轉化創新的機會,而政策的關鍵是授權,而非「為創新用戶引入新補貼或過度依賴上個世紀的風險資本及國家冠軍企業的創新機制」。
事實上,這樣一種借用戶驅動的經濟授權行為,可以在全球找到諸多案例。如Google開放實驗室不僅讓消費者快速反應和完善產品,同時也提前完成了營銷;Facebook是享受由開放平臺帶來集思廣益的經典案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Hippel和Schrage同時認為,除企業外,作為經濟政策制定者的政府決策者們,同樣可能從中學習。
不過,作為公關管理者角色的政府是否可以從中獲得借鑒,卻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華南虎事件落幕時,國內曾有評論指出,該事件將載入中國社會發展的史冊。換言之,網民提供的一些關鍵性的視角和調查已一定程度介入公共產品的「創新」,其所表現出來的「用戶驅動型創新」力量,將在中國社會的劃時代制度轉型中發揮作用。
已步入互聯網二年級的奧巴馬就職總統之後,Change.gov將如何隨時而變、社會化網絡又將扮演何種角色,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奧巴馬似乎已持續走在一個新變革的路上。它所帶來的另一可怕意義是:當國會否決總統計劃時,這不只是反對總統本人,而是反對總統和其強大的公民虛擬網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楊琳樺)【更多內容請關註科技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