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0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这意味着2009年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作将加大。在这个方针下,信息技术将大有可有,其先进手段不仅可以促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增长做贡献,更为我国今后走工业强国之路奠定有力的基础。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矛盾突出
2008年中国经济犹如坐过山车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调整以及经济周期的三重压力下经济增速急转直下。发改委主任张平说:“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而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完成双重任务:保持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1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09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即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次会议一般被看作是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预备会议,09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被确定。
“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调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
结构调整政策的转变来源于现实的压力,其中消费和投资失衡的矛盾尤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五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在2006年首次下降至50%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胡锦涛总书记在11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发表讲话时,也将此列入目前面临的突出压力之一。
胡锦涛说,我国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
信息技术促进结构调整,治标治本
10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94.7比上月下降了10.6点是2002年10月以来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当月工业生产增长率降至近年来少有的个位数亮起了“经济偏冷”的浅蓝灯,国民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应对?现实告诉我们,在全球战略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高企的新形势下,走发达国家当初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绝不可为,必须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事实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加快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所以,当前“中国制造”的重点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形象,依靠科技创新,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业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势,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走信息化之路,走信息化融合工业化之路。
对此,江泽民同志不久之前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
促结构调整为信息技术大发展提供契机
有专家指出,将信息化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当中,可以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管理链条和工艺,不仅能减少在经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借助信息化,企业还能及早建立风险防范预案。
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把握市场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应对策略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转变了发展方式,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如通过广泛应用技术,仅天津电力GRPS就减少了人员90%左右,其中成本开支减少到82.5%。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当中的每项活动都有可能降低人工成本费用的支出,给企业带来丰厚效益。而企业选择信息化的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提供契机。
但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本身也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身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迎来了推动产业结构变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目前信息产业的主体,仍然是以产业链低端加工制造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大力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等软性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升级,对整个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当前解决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尖端型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问题,实现技术突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只有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