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当前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深恶痛绝。自从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垃圾短信发送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后,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街头巷尾、报纸网络都充斥着大家的质问:究竟谁来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
“泄密”成信息生活最大威胁
经各类媒体曝光,垃圾短信、电话骗术、网银失窃等已严重威胁老百姓的信息生活,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是其根源。
“3.15”晚会记者调查发现,山东省的一些移动公司承接发送大量商业广告短信的业务,即垃圾短信。事实上,垃圾短信扰民早已不是什么新问题,垃圾短信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也早已令人失望;如今,某些掌控用户个人信息的移动运营商直接参与其中牟利,更是让人毫无安全感可言。
当前,电话骗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发送诈骗短信,二是犯罪分子拨打用户电话进行诈骗。前者主要包括:谎称银行、保险公司等骗取用户信任汇款至指定账号,通过中奖、幸运号码等诱骗短信骗取所谓的各种费用等;后者更需警惕,诸如“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家人在某地生急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让您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上”等类型。电话诈骗案件多数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只有少部分是由于犯罪分子“乱拨”所致。
相比垃圾短信、电话骗术,网银失窃更是令人防不胜防,对公众的危害也大得多。2007年1月,福建泉州的蔡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笔存款不翼而飞;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温女士的信用卡被人分四次消费了2000元……诸如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其原因也都是储户的详细信息泄露或被盗取。
利益驱动是罪魁祸首
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隐藏着一条鲜为人知的利益链。“这个公开叫卖个人信息的网站叫海量信息科技网,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各大银行用户数据,甚至股民信息等等,这个网站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也极其低廉。我们仅仅花了100元就买到了1000条各种各样的信息,上面详细记录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应有尽有。”从“3.15”晚会实录可以看出,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成为某些人牟取利益的“资源”,竟公然被叫卖出售。
这些被兜售的个人信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一是黑客盗取。据报道,一个名为“顶狐”黑客高手在2006年编写了木马程序提供给网民免费下载和传播,自己则盗取用户的信息,并对盗取回来的信息分类整理廉价出售。二是各类公司内部人员兜售。移动运营商、房地产公司以及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服务企业都存有详细的用户信息资料,但由于上述企业存在某些管理漏洞,从而给那些谋取私利的工作人员以可乘之机,更可恨的是,企业甚至将兜售用户信息当作“利润之源”。
正因为存在低成本甚至无本之利,个人信息成为了公开倒卖的筹码,从而使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被置于“万丈深渊”,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尽快出台
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接受金融、保险、医疗等服务时留下过个人信息,可怕的是,这些信息现在很可能正处于任人倒卖状态。经“3.15”晚会曝光后,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心,这就将如何整治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从目前来看,斩断利益链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只有从源头抓起,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据报道,被“3.15”晚会曝光的中国移动表态称,已对山东公司在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并表示将严查系统漏洞,严格规范和约束信息查询和使用行为,对违规的单位或个人坚决予以严惩,情节严重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诚然,移动运营商是“泄密”的一个重要源头,但我们不能仅靠移动运营商等企业的自律、自查等来保障老百姓的信息安全,这还无法真正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要有法律保障。目前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今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其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个人信息保护法》却迟迟未能出台。
随着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希望《个人信息保护法》尽快出台,以保护人们正常的信息生活,保障公民的利益。(文/陈勋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