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来袭,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出口企业把目光转向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而“老皮匠”叶海峰,网货麦包包的所有者,却在几年前外贸尚属繁荣时就从OEM转身,掘金内需市场,实现网络零售超千万,成为了令人羡慕的“钻石皮匠”。
上个世纪90年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沿海逐渐兴起大量做箱包的工厂,而叶海峰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家家去谈生意,赚取一定的代工费,在行内被人笑称为“老皮匠”。但叶海峰意识到传统外贸代工业务额低附加值并不能给小企业带来大多的利润和价值,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经营自身的品牌。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步步高升,内部需求潜力巨大,做好国内市场,同样大有可为。
在经历几次不算成功的创业之后,2007年,叶海峰创建了嘉兴市麦包包皮具有限公司,开始经营自主品牌的的皮具用品,目标就定位于国内市场。不过当时国内箱包品牌众多,叶海峰的公司如同沧海一粟,如何才能从这众多的品牌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在最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
2006年,受淘宝网等网络零售模式启发的叶海峰开始成立一个B2C网站“麦包包网”,通过原有的外贸资源积累和电子商务结合,叶海峰的生意有了极大的拓展。“我们的外贸订单增加,有了自己的外贸工厂,靠利润返点的时期已经过去。”叶海峰说。
“总的成交率仅仅只有0.2%,网站客户流失原因89%来自于不信任,在支付环节,流失比重竟然占到75%。”经过抽样调查,叶海峰发现网上支付的问题才是公司发展的瓶颈。“麦包包每天网络用户下单量只有10多笔,连续2个月都没有太大的突破。”老皮匠回忆那段时期的艰难,不无感慨。
眼看支付宝与淘宝的搭配成为网络零售的成功模式,叶海峰又找到了突破点,2007年1月麦包包正式和支付宝合作,业绩有了很大突破。从07年到08年,麦包包的营业额增加了1倍,达到1000万。而麦包包的名气也越来越响,甚至在全国拥有数以万计的“麦子”。
回首从代工企业到自主品牌的转变,老皮匠感想颇多,“我们其实并不需要给洋人打工——国内一直都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只要认真去做,同样可以做出成绩,甚至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