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类型参数选择:
-sS (root 权限) 如果是root 用户,默认使用该参数进行扫描。
TCP SYN 扫描:这类技术通常涉及一种“半开”式的扫描——因为你不打开完整的TCP连接,你发送一个SYN信息包就象你要打开一个真正的连接而且你在等待对方的回应。一个SYN│ACK(应答)会表明该端口是开放监听的。一个RST则代表该端口未被监听。如果SYN│ACK的回应返回,则会马上发送一个RST包来中断这个连接(事实上是我们的系统核心在干这事)。这种扫描的最大好处是只有极少的站点会对它作出记录,但是——你需要有root权限来定制这些SYN包。
-sT 如果是普通用户,默认使用该参数进行扫描。
TCP connect()扫描:这是对TCP的最基本形式的侦测。在该操作下,connect()对目标主机上你感兴趣的端口进行试探,如果该端口被监听,则连接成功——否则代表这个端口无法到达。这个技术的很大好处就是你无须任何特殊权限,在大多数的UNIX系统下这个命令可以被任何人自由地使用。
但是这种形式的探测很容易被目标主机察觉并记录下来。因为服务器接受了一个连接但它却马上断开,于是其记录会显示出一连串的连接及错误信息。
-sU (root 权限)
UDP端口扫描:这一方法是用来确定哪个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RFC 768)端口在主机端开放。这一技术是以发送零字节的UDP信息包到目标机器的各个端口,如果我们收到一个ICMP端口无法到达的回应,那么该端口是关闭的,否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敞开大门的。有些人或许会认为UDP扫描是无意义的,我通常会以最近的Solaris rcpbind漏洞来提醒他们。Rpcbind会隐藏在一个非正式的UDP端口于32770口以上,因此对111进行防火墙过滤是无关紧要的.但你是否查找过在30000以上的端口是否处在监听状态中……,用UDP扫描你就能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或者大家还可以想想cDc出品的Back Orifice木马(BO),它可以在Windows的机器中配置一个UDP端口,更不用说如此众多可以利用UDP的、易受攻击的服务如snmp,tftp,NFS等了。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及的是UDP扫描在目标主机按照RFC 1812建议的那样限制ICMP错误信息的传送速率时会令人痛苦的缓慢。举例来说吧,Linux 的核心配置(在net/ipv4/icmp.h)限制了每4秒产生80次的无法到达信息——每次产生1/4秒的延迟。Solaris有着更严格的限制(大约每秒两次就会延迟),所以这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nmap会侦测到这种限制并自动减缓速度——这也胜过用无意义的会被目标主机忽略的大量信息包来填充这个网络。如以往一样,微软还是不在乎RFC所建议的事而且没有任何限制性措施实行于WINDOWS或NT上,这样我们可以把多达65K的端口以极高的速度扫描完毕.
-sP
Ping扫描:找到任何开放的主机,nmap可以通过对你指定的IP地址发送ICMP的echo request信息包来做到这一点,有回应的主机就是开放的啦。但令人讨厌的是一些站点比如microsoft.com对echo request包设置了障碍。这样的话nmap还能发送一个TCP ack包到80端口(默认),如果获得了RST返回,机器是开放的。第三个方法是发送一个SYN信息包并等待RST 或SYN/ACK响应了。作为非root的用户可以使用的,常用connect()模式。对root来说,默认的nmap同时使用ICMP和ACK的方法扫描,当然你也可以改变-P选项。注意你最好先ping一下用户,只有有回应的主机才有必要扫描,只有你不想探测任何的实际端口扫描只想大面积地搜索一下活动的主机,你可以使用此选项。
-sF -sX –sN (root 权限)
Stealth FIN,Xmas Tree 或者Null扫描模式:有时甚至SYN扫描都不够隐蔽,一些防火墙及信息包过滤装置会在重要端口守护,SYN包在此时会被截获,一些应用软件如Synlogger以及Courtney对侦测这类型的扫描都是行家。所以呢,在另一方面要有更进一步的扫描能在不遇到麻烦的情况下通过它们。
这个主意是关闭的端口会对你发送的探测信息包返回一个RST,而打开的端口则对其忽略不理(你可以参阅RFC 973 PP64)。所以FIN扫描使用空的FIN信息包作为探针、Xmas tree使用FIN,URG,PUSH标记、Null扫描则不用任何标记。但是不幸的是微软以他们一贯的风格不理睬这一标准。所以这一扫描在WINDOWS9X以及NT下不能工作。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区分两种平台的办法——如果这次扫描发现了打开的端口,那你就能明白这台机器不是运行WINDOWS。如果-sF,-sX,-sN的扫描显示所有端口都是关闭的但一个SYN(-sS)扫描却显示有打开端口,那你就能大致推断它是WINDOWS平台。这只是一个简单应用,因为现在nmap已经有了更彻底的操作系统判别方法——当然它的原理类似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平台包括Cisco, BSDI, HP/UX, MVS, 和IRIX。
-sR/-I
RPC扫描/Identd 扫描:这一方法是结合nmap多种扫描的一种模式,它取得所有的TCP/UDP开放端口并且用SunRPC程序NULL命令来试图确定是否是RPC端口并且——如果是的话,其上运行什么程序,何种版本。这样你可以在目标主机躲在防火墙后或者由TCP wrappers防护着,它都能取得效果近似于'rpcinfo -p'的信息。但Decoys现在还不能正常工作在RPC扫描下,在以后我会在UDP RPC扫描中加入Decoy支持的。
-I
这是用ident扫描方式的参数,如Dave Goldsmith于1996年在Bugtraq中所说的,这个ident协议(rfc 1413)允许通过TCP连接得到拥有进程的用户名——即使这个连接不是由该进程发起的。所以呢,举个例吧,你可以通过ident连接到一个http端口并找出该进程是否由root运行,但这只能在“全开”的对目标端口的TCP连接中使用(象-sT扫描参数)。当你用-I参数时,远程主机的identd在开放的端口接受连接质询——很明显的,如果主机不运行identd的话,那它就无法正常工作。一般扫描参数选择(可选可不选的参数,大多数情况跟别的参数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