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电信业开始向应用数字程控机的转型。92年,刚有些积蓄的华为便果断地把资金投入到了数字交换机的研发上,18年后,华为2010年的销售额在此领域已达到280亿美元,离世界第一的交椅只有一步之遥。
而今天,尤其是IT界,面临着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面临云计算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批新贵走向发扬光大,很多巨星也会就此陨落,或者转型难行,被边缘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为就已经拉开了顺应、转型的序幕。2010年11月,任正非提出,华为“在云平台上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要追赶谷歌”。同时,任正非、孙亚芳等高管进行了主要内容是“改善与媒体的关系”的座谈,这很不像以往的华为。价值观、世界观层面之外,战略决定行为。
由往日的低调、一定意义上的封闭到面试开放,本也是形势所迫。首先,在云计算的发展上,华为有三大战略,第一就是开放与共赢,以及促进业务和应用的云化和大平台战略。而为了开放和共赢,要成为大平台,就不能没有自身的绽放。令观众欣喜的是,作为世人瞩目、尤令国人骄傲的企业教父和榜样,华为、任正非看到了云计算时代的必然来临,并似乎决定坚决应对。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去年5月,华为欲收购美国3Leaf的部分资产,却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止。不久,大家就看到了一封来自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的公开对种种误解的解释。并且表示华为希望美国政府进行调查。“实际上,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能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这明示着,华为开始向开放迈的愿望。
在新时代,个人消费和企业业务对IT行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云计算的发展和云终端使用的市场占有率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智能手机对于手机生产商的意义。华为在这一方面早已开始了动作。在国内,说到华为的终端,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华为的运营商定制手机,但这一看法却并不全面。事实上,华为的终端产品线,既包括传统的手机,也包括移动宽带、家庭终端、视讯产品等门类。并且,手机业务拓展到生产基于Andriod操作系统的全系列手机。这与公众对华为的印象(主要面对运营商客户),已经有了微妙的差别。
华为的转型,也隐含着其对市场的全新定位。在身为系统设备商时,只要踏实肯干,赢得具有绝对优势的运营商中的决策者的承认,就可以获得市场。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时代,技术的先进是一个有力的依托,但要得到市场的肯定,还需要面对N亿消费者的承认。此时已发展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形象开放,是环境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华为的云计算秉承其自身的务实务劳的农民的精神,已经开始实际的应用,相信华为在云计算战略下的行动、行为也将是独特的。如:华为在上海研究所,近万名工程师已经实现了虚拟办公,上海联通的86个营业厅也已经迁到云平台,闸北区通过华为建立了“健康云”,使华为云渗入了百姓的生活。华为还会推出“智汇云应用商店”,华为的云计算涉及云计算的方方面面,已显露出对于对新时代格局的野心。同时,华为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承认,这表现在其获选加入国际标准组织DMTF,成为第14个董事会成员,以此共同致力于推动云计算和虚拟化。
很多人认为,与在名声上同样显着、创始的诸多轨迹类似的企业相比,华为可谓伟大。以这次云计算浪潮(抑或话题)为例,两三年前已在一些企业内、外部盛谈,但当观众在近期突然看到任正非的云计算讲话时,才有眼前一亮之感。浪漫之千里冰封,落地之万里雪飘。这,已经描谁出一个 “云”中的华为。亦可谓国人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