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过程,包括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相接触开始,到植物发病所经历的全过程,简称病程。这一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 潜育和发病4个时期。
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相接触到侵入前的这一段时期。如果没有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接触,就不会造成病害发生。同时病原和寄主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长短,常可决定病害的防治措施。
侵入期:是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侵入期。
侵入途径: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有三个:一是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过植物表皮的角质层;二是通过植物的气孔、水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三是从伤口侵入。不同病原物侵入途径不同,如病毒只能从活细胞的轻微新鲜伤口侵入;细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真菌从上面所讲三种途径可侵入;线虫则用口器刺破表皮直接侵入。
侵入条件:病原物侵入寄主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和温度。尤其温度最为重要,因为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游动孢子和细菌的侵入都需要有水分才能进行。所队,大多数病害往往在雨季中发生,多雨的年份病害易流行,潮湿的环境病情严重,这与侵入所需高湿的条件是分不开的。如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达86%,在饱和湿度的空气中,萌芽率却不到1%,湿度在90%以下就不能萌发。
温度能影响细菌、线虫的活动、繁殖,也影响真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的速度。所以也往往决定某种病害的发生时期和季节。
潜育期:是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取营养而生长蔓延为害的时期,也是寄主对病原物的侵染进行剧烈斗争的时期。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程度不同,形成两种类型,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位侵染;有的则从侵染点扩展到各个部位,甚至全株,称为系统性侵染。如各种花叶型病毒病。
影响潜育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一般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潜育期愈短,如稻瘟病潜育期在9~11℃潜育期为13~18天,17~18℃为8天,24~25℃为55天,26~28℃为4~5天。但也有少数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如麦散黑穗病的潜育期为一年,不受温度的影响。
发病期:症状出现后的时期,称为发病期。病害发展到这个时期真菌性病害往往在病部产生菌丝、孢子、子实体等;细菌病害产生菌脓,人们才能肉眼看到。
发病期也仍然以温湿度的影响为主,特别是高湿适温时,有利于新繁殖体的产生,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上述四个时期是人为划分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不同的病害,其侵染过程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