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植物对病原物的侵袭所作的反应,在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病原物要侵入,建立寄生关系,并在寄主内扩展和繁殖。而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侵入、扩展进行抵抗,表现出抗病性。因此,抗病性就是寄生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性。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可分为感病、耐病、抗病、免疫4个类型。
感病:寄主植物遭受病原物侵染而发生病害,使生长发育、产量或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引起局部或全株死亡的称感病。
耐病:寄主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虽然表现出典型症状,但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影响的称耐病。
抗病:寄主植物对某种病原物具有抵抗能力,虽不能完全避免被侵染,但局限在很小范围内,只表现轻微发病称抗病。
免疫:一种植物对某种病原物完全不感染或极不容易遭受侵染发病的称免疫。
植物的抗病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有许多原因目前还无法清楚,仅指以下几点:
避病作用(抗接触):利用栽培措施或品种的关系及环境条件,植物的感病期与病原物的盛发期不一致,从而避免了病原物的侵染,并不是植物本身具有真正的抗病力。
抗侵入:有些植物具有抗病作用,由于它们的形态,组织结构,生化机能上的特征、特性能阻止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如直接侵入的病原物与角质层、蜡质层、硅质层的厚薄有关。气孔、水孔的多少、大小等直接影响病原物的侵入率。植物的分蘖、株形、高矮也会影响病原物的侵染。
抗扩展:由于寄主细胞、组织和生理活动等特征,使侵入的病原物在生长发育上受到限制、削弱,甚至被消灭,而不能或很少扩展引起植物病害。例如寄主植物体内营养成分、细胞的酸碱度和渗透压的高低,以及细胞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如抗菌素、植物碱、酚、单宁等都与抗病性有关系。
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理生化、组织器官以及形态结构上的抗病性,并作为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而遗传给后代,同样,也有许多原来抗病性很强的植物品种,经过生产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即变成为感病品种,丧失了原来的抗病性。这表明植物抗病能力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性则是绝对的。
植物抗病性的变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植物本身抗病的变化,病原物致病力的变化或新的生理小种形成,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