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讯截至4月11日,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9万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春季气温回暖,我国手足口病已经进入流行期,专家估计,今后一段时间疫情将进一步上升,防控形势严峻。
手足口病不是新发传染病,而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近年在我国广泛流行,以5~7月为高发期。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但它还是可防可治的。因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早期识别手足口病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眼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发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
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它和水痘不同,水痘皮疹以躯干为主,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肢端,家长还是可以判断的。
专家提示,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愈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有极少数患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不能忽视。
手足口病的三大特点
爱攻击小小孩 手足口病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是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以1~2岁婴幼儿为主。染上该病后,孩子一般会持续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几天后,手、足、口、屁股等部位会出皮疹。
可经多种途径传染 手足口病容易传染,病菌主要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传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气、脏手、玩具等。另外,小孩喜欢舔手,或者尝尝这个摸摸那个,脸对脸亲密说话,所以小孩之间打个喷嚏就会被传染。
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升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病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了解症状,及早预防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疾病高发期,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亲密接触。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
如果患病,如何护理
孩子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孩子患病后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的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三健)
链接
在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中,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给出了指导: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症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或低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