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align=left src=../image/3074.jpg
停息在泡桐树干上的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捉知了、听鸣声,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时已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玩项目了。这在东汉王充的名著《论衡》中就有记载。图中所示的是蚱蝉,又名黑蚱蝉,是一种最常见的鸣蝉,在我国广泛分布,从河北到海南,从台湾到四川,国外朝鲜及东南亚均有分布。夏日鸣声“咋、咋”声不断,一蝉鸣叫,群蝉共鸣,鸣声震耳欲聋。蚱蝉的若虫在地下吸食树木根的汁液,有时会对多种树木包括果树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究竟有多大,需深入研究。成虫产卵时,把卵产在小枝条中,可造成果树花枝、结果母枝的枯死,从而影响产量。如何对蝉进行防治,尚没有很好的方法。《北方果树》2002年第四期上有一篇郭建和等撰写的文章,“蚱蝉人工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做法,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果。即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捕捉出土若虫,以每头0.15元的价格出售给宾馆、酒店。山东日照市一果农在承包的20亩苹果园内连续2年捕虫收入超万元。这是因为蚱蝉的若虫是一种美味佳肴,被广泛食用,山东鱼台县还专门建油炸金蝉罐头生产线,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
如果有人建议用化学防治方法,可能要用大量的农药,也不一定有效。因为蚱蝉生活在地下,用药不易。且不说大量的农药对土壤、地下水的危害,少了蝉,少了鸣声,夏天也缺了一景。
注:蝉羽化成成虫后所留下的干燥皮壳(称蝉蜕、蝉衣)可入中药,有散风热的功能,主治感冒、咽喉肿痛、破伤风等。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